聯軍進城后,守城清軍大部潰散,只有義和團和部分愛國官兵筑起街壘,繼續同侵略軍戰斗。8月15、16日,聯軍攻占各城門和紫禁城,17日占領全城。聯軍縱兵搶劫3日,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隨后,聯軍設立北京管理委員會,將北京劃為11個區,分區占領。9月25日,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到達大沽,10月17日進京,設總司令部于紫禁城的儀鑾殿。此時,聯軍兵力已逾10萬,駐京聯軍超過3萬。為脅迫清政府屈從,聯軍還四出攻城略地,擴大侵略。俄軍、德軍、英軍占領北塘、秦皇島和山海關等地,控制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線。聯軍還于10月20日從京津各地派兵攻占了保定、正定。聯軍繼續向山西進攻,直攻到娘子關、固關。11月,德、意軍攻占北京以北的宣化、張家口等地。至此,聯軍經過數月的攻掠,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張家口、東至山海關、西至娘子關的直隸四周要隘。 在聯軍的強大攻勢面前,清政府徹底屈服。早在北京陷落前,清政府即任命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從廣東進京與列強談判。8月24日發布上諭,允準李鴻章便宜辦事,會同慶親王奕勖迅速辦理和局。9月7日,慈禧太后發布剿匪諭旨,正式下令“痛剿義和團”,將義和團斬盡殺絕,以此向帝國主義侵略者作為求和的表示,義和團運動就是這樣在帝國主義的血腥屠殺和清政府的欺騙、出賣下悲壯地失敗。 1901年9月1日,經過列強將近1年的爭吵,《辛丑條約》簽訂,奕劻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字。條約規定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兩;拆除大沽以及大沽至北京的炮臺;北京設使館區,使館區及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駐軍;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具有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違者處死;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后果與影響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四億五千萬即當時中國總人口,以示每人一兩,達羞辱中國人之意),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稱為庚子賠款。聯軍占領北京后,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掠奪,因而造成大量中國文物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 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全境,這也為日后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后來美國為了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也涉足于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愿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后塵,紛起退款。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 |
|
來自: 尤里蒙提 > 《人間百態、天下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