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那年,廣州大新百貨公司舉成大廈落成典禮,她寫了一副丈二對聯(lián)送去祝賀,聯(lián)語是父親擬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眾; 新辟世界十二重樓”,觀者贊嘆之余,也有人懷疑一個小女孩能寫出這么好的巨型作品。于是她又當眾寫了一個大橫幅: “壯觀”,以雄渾的筆力,險奇的結體,引起全場轟動。遂被譽為“粵海神童”,應邀與譚延闿、高劍父等書壇名宿一道為二沙島風景區(qū)寫碑刻石。 照相館也懸掛她的照片,題為“大書家蕭嫻”。 蕭嫻(1902—1997),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女書法家,字稚秋,號蛻閣,署枕琴室主,貴州省貴陽市人,父親蕭鐵珊是孫中山先生的追隨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員,工詩文,善書畫;蕭嫻幼承庭訓,小小年紀就以善作擘窠大字聞名鄉(xiāng)里;1964年被吸收為江蘇文史館館員,1981年,江蘇省南京市文聯(lián)為她在江蘇美術館舉辦書展,歷時一月盛況不衰,這次書展充分顯示了她的藝術水平和風格,是建國以來江蘇省最盛大、歷時最長、觀眾最多的書展之一;1984年調入江蘇美術館,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1997年因病離世,享年95歲;貴陽市翠微閣觀有為蕭嫻作品陳列館。 二十歲時隨父親移居上海。當時公認的文化盟主康有為偶然見到蕭嫻臨寫的《散氏盤》,大為贊賞,題詩相贈,稱贊她“雄深蒼渾此才難”,又推許她將會成為“衛(wèi)(琰)管(道升)”那樣的女性書家代表人物。 一九二六年,宋慶齡在廣州組織書畫義賣,籌款慰勞北伐軍,蕭嫻親赴廣州參加,寫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賣了一百塊大洋,活動結束后得到了宋慶齡頒發(fā)的獎狀獎章。同年隨父赴香港,鬻書為業(yè),書壇巨擘于右任等撰寫《介紹大書家蕭嫻女士》的文字刊發(fā)在報紙上為她助陣。 南京解放后,蕭嫻入華東革大學習,送弟、兒、媳、女四人參軍,自己在玄武湖家中為民辦掃盲識字班義務教學。夫婦倆又參加民革的活動。一九六三江達病逝,次年蕭嫻受聘為江蘇省文史館員。不久“文革”開始,蕭嫻被迫為居委會抄寫大學報,交代舊社會關系等等,心情極為抑郁。 直至浩劫結束,大書法家蕭嫻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畢生鐘愛的法藝術,迎來了書法生涯最燦爛的頂峰時期。 她先后榮任中國書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江蘇省書協(xié)副主席、南京書協(xié)名譽主席等職務。后在南京、濟南、貴陽、北京等地舉辦書展。書名遠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為她出版書法選集多種。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歲,江蘇省為她舉辦了隆重的告別儀式,江浦縣建蕭嫻紀念館。 貴陽市政府為此在名勝翠微閣設立了蕭嫻先生法書陳列館,館名為國學大師啟功先生題寫。館中常年陳列蕭書,供市民觀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