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文化是吳文化的核心文化,包含了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是人們長期創造積淀的產物。吳文化是吳地的區域文化,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吳文化是吳地的傳統文化。 自吳王闔閭建城以來2500多年,以蘇州城為中心的蘇州地區,始終是吳地的核心地區,是吳文化發展演變的中心。因此蘇州文化是整個吳文化體系中最具特色、最有個性的部分,是吳文化最完美、最集中的體現,代表了吳文化的精髓和本質特征,蘇州文化是吳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吳文化是蘇州傳統文化的核心,吳文化始終影響著蘇州的文化發展和演變,也影響著蘇州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 吳文化涵蓋了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所有成果,種類極其豐富多彩。吳歌、昆曲、評彈、吳語小說,是吳儂軟語吳語文化;稻漁并重、船橋相望、小橋流水人家,是獨特的水鄉文化景觀;精巧優良的眾多手工工藝,曾經獨步全國;相互影響的園林、盆景和書畫藝術,名滿天下;豐富的吳地民俗堪稱人文景觀的“聚寶盆”。
吳語是漢語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方言,其祖語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上層人士習用的漢語方言。蘇州屬于吳語區,蘇州人所講的方言稱吳方言。吳語以蘇州話為代表。蘇州話發音清麗軟糯,抑揚頓挫,具有鮮明的音樂感,被形容為“吳儂軟語”。 吳語還創造了許多形象生動的詞語,有的已被普通話吸收。 吳歌又稱吳聲歌曲,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公元前13世紀,殷商末年周王派長子到江南無錫建都并“以歌養民”, 從那時算起,吳歌已有3200多年歷史。從此吳歌這條燦爛的文化長河開始流淌至今。吳歌是中國吳語地區民歌民謠的總稱。江南水鄉吳文化地區孕育的吳歌,有其鮮 明的特色。自古以來,通常是用委婉清麗、溫柔敦厚、含蓄纏綿、隱喻曲折來概括它的特點的,區別于北方民歌的熱烈奔放、率直坦蕩、豪情粗獷、高亢雄壯。吳歌具有濃厚的水文化特點,和聳立的高山、遼闊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麗,一波三折,柔韌而含情脈脈,和吳儂軟語有相同的格調,有其獨特的民間藝術魅力。 昆曲,也稱為“昆劇”, 發源于蘇州昆山,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 因曲調細膩婉轉,有“水磨腔”的美稱。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已有600多年歷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昆曲榮登19個項目中的榜首。昆山腔始于元末明初,是南曲的一個支派,與海鹽腔、余姚腔和弋陽腔一起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昆山腔最早只是流行于吳中民間的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了改革,成為文人散曲吟唱的詞曲音樂的主流,稱為昆曲。戲曲作家梁辰魚的《浣紗記》,第一次將昆曲搬上舞臺,由清唱成為戲劇。昆曲的著名劇目有: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沈璟的《義俠記》等。另外還有一些經典的折子戲,如《游園 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至今常演不衰。 蘇州評彈起源于蘇州,盛行于江南一帶,俗稱“說書”,是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用蘇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曲藝。蘇州評彈,以它輕便靈活的形式、優美動聽的音樂、生動傳神的說表、引人入勝的內容而博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聽眾幾乎遍布全國,在海外僑胞中也有一定影響,被臺灣著名國學大師俞大綱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在古代農耕社會時期,所有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物品,包括種地的農具,身上的穿戴,日常的用品,家具雜物等,都是靠手工做的。用手工制作的東西,除了材料本身的特質外,都含有制作者的手藝,通過代代相傳流傳下來的手藝,稱為傳統工藝。傳統工藝既體現了人的智慧和技能,也蘊涵著制作者審美上的想像和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傳統工藝是極具文化內涵的藝術品。手所創造的財富,不僅是物質的,更有精神的。而精神財富的價值不僅更大,往往還保持得更久遠。【蘇繡奇葩】【懷袖雅物——蘇扇】【桃花塢年畫】【燈彩藝術】【蘇州玉雕】【紅木雕刻】【戲劇服裝】【蘇派盆景】【吳門醫派】【蘇派古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