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書院位于中南重鎮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石鼓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湖湘文化發源地和湖南第一勝地,是集講學問道、覓石探幽、游覽休閑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勝地 ,地處衡陽市湘江、蒸水、耒水交匯處,海拔69米,面積4000平方米,三面環水、四面憑虛、地理位置獨特,風光秀麗絕美,綠樹成蔭,亭臺樓閣,飛檐翹角,江面帆影漣漣,漁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毗鄰衡陽古石橋——青草橋。衡陽八景中的“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也在此地。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至沓來,把酒臨風、吟詩作賦、韻味無窮 。
石鼓書院立有高約兩米石鼓。晉時庚仲初《觀石鼓書》云:“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則載:“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風景奇異,歷有湖南第一名勝之稱。
衡陽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石鼓文脈綿延千年。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七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闿運、曾熙等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 、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 ,或題壁刻碑,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為壯觀。
石鼓書院建于唐代衡州石鼓山,是中國四大書院中創建最早并具有確切史志記載的書院 。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和湖湘文化發祥地 ,石鼓書院鼎盛數千年,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比較高的地位 。正所謂“石出蒸湘攻錯玉,鼓響衡陽岳震南天” !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 ,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中毀于日寇炮火[3] 。2006年6月,衡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