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臨床常見病癥,其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對失眠的描述有不得眠、不得睡、不能臥、起臥不安、臥起不安、不得臥寐等。書中涉及失眠的條文29條,其中18條備有治療方藥,對失眠癥的辨證施治、理法方藥較為完備,可見張仲景對失眠癥的重視。究其法則,經分析梳理可歸納為以下八法¨-3 J,現簡述之,冀對當今臨床診治失眠癥有所啟示作用。 滋陰清熱法 該法內容最為豐富,包括:肝陰血虛,酸棗仁湯;心腎不交,黃連阿膠湯;心肺陰虛內熱,百合湯類;陰虛水熱互結,豬苓湯主之。 清宣郁熱法 《傷寒論》第76條:“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憔,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79條:“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德。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該法適用于邪熱內擾(郁)胸膈,虛煩不得眠者,方用梔子豉湯。以梔子配伍豆豉一清一透,使胸膈之郁熱得解,心煩失眠自消。 重鎮安神法 《傷寒論》第112條:“傷寒脈浮,醫者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該法適用于心陽受損,神明失守之起臥不安。仲景以桂枝配甘草溫通心陽,生姜、大棗和營,蜀漆滌痰散邪,龍骨、牡蠣重鎮潛斂以安浮越之神。《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此為少陽郁熱,痰熱擾心,方用柴胡和解少陽,桂枝通陽,大黃、茯苓瀉熱通陽寧心,龍骨、牡蠣、鉛丹重鎮墜痰。 回陽救逆法 《傷寒論》第6l條:“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該法適用于下后復汗誤治之變證,少陰心腎陽虛,虛陽外越致心神不寧,方用于姜附子湯回陽救逆。 通腑瀉熱法 《傷寒論》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本法為治陽明之主法,適用于熱邪不解,內結燥屎,腑氣窒塞,濁邪上干,則頭目昏冒,氣粗作喘,不能安臥。病變主要在陽明胃腸經,故用大承氣湯峻攻內結,實熱去,燥屎除,喘冒止,其臥自安。 調和脾胃法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狐惑病(亦稱狐螢)是由于人體脾胃功能不足,濕熱內生或外感久羈體內而不除,濕熱腐蝕于人體上部眼、口腔則為璧,腐蝕于前后二陰則為狐。本病與現代醫學所稱的眼、口、生殖器三聯綜合征極度相似。屬脾胃不足,邪熱阻滯,即《黃帝內經》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方用人參、大棗、甘草補脾氣,生姜、半夏和胃氣,配黃芩、黃連清熱解毒除濕,使中焦健運而濕熱自化,則不用安神藥而寐自安。 化濁逐痰法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7條:“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11條:“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肺主氣司呼吸,性善肅降,又為嬌臟,只容得本臟之清氣,容不得外來之邪氣,茍內外邪氣相干,則肺氣窒塞,清肅失常,喘咳作矣,故因痰致喘而不得眠者臨床亦較多。治當逐痰濁為要,以皂莢滌痰去垢,佐蜜丸棗膏兼顧脾胃,使痰除而正不傷。或用葶藶子苦寒滑利,瀉肺逐痰,輔以大棗安中而調和藥性。意在痰濁去,咳喘平,自能眠。 理氣活血法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第5條:“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產后腹痛,有虛實之異。本條腹痛煩滿不臥,屬實證,由產后氣血郁滯所致,治宜行氣活血。方中以枳實燒黑能行血中之氣,芍藥活血定痛,加大麥粥顧護胃氣,此正合《素向·至真要大論》“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之意。氣血通,則腹滿痛、煩滿不得臥等癥乃除。 由此可見,張仲景認識到虛、熱、痰、瘀、腑實等皆會擾亂心神導致不寐,辨治失眠從陰虛火旺、邪熱內擾、痰濁內阻、瘀血阻滯、陽明腑實等病機人手,分別施以滋陰清熱、清宣郁熱、化濁逐痰、理氣活血、通腑瀉熱等治則,創立了滋養陰血的酸棗仁湯、交通心腎的黃連阿膠湯等多首治療失眠行之有效的方劑,開創了失眠癥辨證論治之先河,為失眠的辨證論治奠定了堅實的臨床診療基礎。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內科醫案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