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智《唐詩底蘊講稿》
第十九講 岑參詩 岑參是親到邊庭軍幕去任過職的詩人。他獨特的生命體驗使他的詩自成一格。杜甫評岑參好奇,沒錯。 面對奇麗風(fēng)光,過著新奇生活,生發(fā)奇思妙想,這使岑詩有特別的題材,加上作者以盛唐特有的豪氣來釀造,其邊塞詩便有一種令人陶醉的氛圍。讀岑參邊塞詩,不必抱認(rèn)識社會的宗旨,就當(dāng)是跟老岑到西北軍營去體驗生活,隨之興奮,隨之吃驚,隨之惆悵,讓卷地的朔風(fēng)把心底的積塵滯絮吹個干凈,爽朗地迎接未來,這就夠了。
這首詩是岑參754年出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麾下判官時寫的。作者極善于渲染邊塞生活的艱苦。前半圍繞"冷"字著筆。"八月即飛雪",可見冷得早、冷得久;"狐裘不暖"、"角弓不得控"等,可見冷得厲害。但其中巧妙地插入"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把苦寒之地寫得竟如春色撩人,乃至能改變了整個的情調(diào),使苦寒不但沒那么可怕,反而顯得頗有奇趣,要不是作者有一份好心情,是絕對無此神來之筆的。中華詩論講滋味、講興寄、講神韻、講境界,無非在講高質(zhì)量的生命自然展開,這是我們需要反復(fù)印證反復(fù)琢磨的。詩的后半寫到繁音助酒,也是使冷中有暖的手段。中華生命哲學(xué)強調(diào)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對于世界事物的復(fù)雜性有充分的估計,因而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就很自覺地不作單一性處理。 西北邊庭就是冷!但寫冷也可以有角度的變化。《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是用風(fēng)威助奇冷,用風(fēng)威奇冷助軍威:
以上兩詩雖然都是在同一地點送人的詩,但所送對象不同,全詩的格局也就不同了。 《白雪歌》送的是前任判官,作者和他大概也只是新相識,因此便只作"合影留念"式的處理。而《走馬川行》是送頂頭上司出征的,情感自然會深切得多。 情緒之興奮從節(jié)奏上就已反映出來,三句一韻的特殊處理透著急行軍的意味,讀起來就讓人躍躍欲試。而且調(diào)子的輕快讓人還感到勝利完全不在話下。中間固然也不忘略敘行軍的艱苦,但相對而言,仿佛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才是真正的敵人。 岑詩的確好奇,但岑桑并不挖空心思制造奇語,只不過是把一種不期而至的感觸形諸筆墨而已。如《逢入京使》:
末兩句直如口語,卻成千古名句,只緣靈氣于一剎那間激射而成。 《逢入京使》是岑參第一次出塞時的作品,顯得和其他豪氣干云的詩作大不相同。這并無必要見怪。盛唐詩人沒有僵死的教條掣肘,并不為某種政治需要服務(wù),因而歌哭隨心。看岑詩在該哭處不強顏歡笑,則讀至其壯氣奔突處便更覺其純真。 以上介紹的三首詩,是安史之亂前作品。安史之亂以后,岑參的心情已大大改變了。試讀其《寄左省杜拾遺》:
這詩當(dāng)是758年春末寫的。其時岑參任中書省右補闕,杜甫任門下省左拾遺。杜在757年因上疏為房琯辯護觸怒肅宗,758年便不敢輕舉妄動。肅宗方面其實在籌劃著清洗行動,岑、杜應(yīng)該是聽到風(fēng)聲的,因此這詩便寫出他們共同的幽微感受:地位不為不高,榮耀不為不顯,然而時光易逝,飛躍無能;面對一個批評不得的皇帝,偏擔(dān)任一個要批評皇帝的官職,真是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寫這詩后不久,杜甫便被清出朝廷。第二年,岑參也外調(diào),出任虢州長史。岑在虢州有一首《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
路掛城頭,有荒誕感;亭雨未收,有抑郁感:這些都是不滿現(xiàn)實的作者的意象。有些本子的"紅亭"作"江亭",恐非。從"得秋字"的題目看,這是席上分韻之作。在此場合,詩特別講究應(yīng)題。題上分明寫在后亭餞別,用"江亭"就離題了。"紅亭"也許還是實寫,但實不實并不重要,一個"紅"字多少增點亮色,而雨中之紅更能構(gòu)成凄美的情調(diào)。盛唐過來的岑參,即使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劇變,心底還未至于徹底轉(zhuǎn)成灰色。當(dāng)然,他也的確對朝政頗有腹誹,因此才有后面的兩句,叫李判官特別注意汾水上的白云是否還和漢朝時一樣。這里所用的典故有很深的涵義。 回顧歷史,漢武帝曾在汾水上乘興唱出一首《秋風(fēng)辭》:
劉徹?zé)o遮無攔地唱出自己的歡樂與悲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忸怩作態(tài),很有人情味。武帝對自己的政績是很有信心的,因而不妨一日傾情玩?zhèn)€痛快。 有了這樁歷史故事,汾水,白云,就和一個大有作為的英明君主以及這君主所締造的強盛皇朝聯(lián)系起來了。"白云猶似漢時秋"這一問因而就有了撫今追昔的無限感慨。 光從用語看,岑參后期的詩就比前期宛轉(zhuǎn)得多。不再那么爽朗,這是由新的生命體驗決定的。 友 好 諍 言 第19講《岑參詩》開頭寫讀岑邊塞題材詩的感受那一段,最有個性而又極富詩意,也是最好的"詩話",可惜由于篇幅限制,只選講了兩首"令人隨之興奮,隨之吃驚"的"奇麗風(fēng)光"詩(他還有更奇的寫"熱海波"、"火山云"的詩,恐怕是中國古詩中僅有的)。說《白雪歌》"只作'合影留念'式的處理",不妥。試看末四句,詩人不僅送出轅門,還送出"輪臺東門",而雪中佇立凝望,依依惜別惆悵之情與思鄉(xiāng)心情交織在一起,與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結(ji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非"合影留念"可比。選岑安史亂后兩首作品,雖都系應(yīng)酬詩非他集中佳作,但前者發(fā)掘岑參動輒得咎的"幽微感受",后者表現(xiàn)了詩人抑郁感,都很有見地。這種心境的變化,正是時代盛極而衰的折光反射,即使像岑參這樣浪漫好奇的詩人,也難超脫。捎帶說一句,說"紅亭"非"江亭"是正確的,據(jù)岑參詩,虢州西亭、東亭、后亭,均有"紅亭"之稱。又蜀中詩《早春陪崔中丞泛浣花溪宴》,亦有"紅亭"之稱,有人認(rèn)為"紅亭"系指亭的顏色而言,非專指名,可資參考。又所引武帝《秋風(fēng)辭》,我手頭本第4句是"懷佳人兮不能忘"非"攜佳人"。從詩意看,開頭以寥落秋景起興,轉(zhuǎn)向懷人,"蘭有秀兮菊有芳",即"佳人"象征,"佳人"、"美人"均系泛指,一用"攜"字就鑿實了,也太俗。謹(jǐn)錄以備考。 文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