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典詩詞表達技巧復習 (二)表達方式 1.敘述 2.議論 2.描寫——白描、渲染、烘托(襯托:正襯、反襯——以動(聲)襯靜、以樂景襯哀情)、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虛實結合、音形色結合 3.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懷古傷今)(間接抒情) 描寫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白描:本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純用線條勾畫,不加彩色渲染,這里指文字簡練單純、樸實無華,不加渲染烘托的描寫手法。 《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用白描,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勞作、官家修筑糧倉的畫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壓榨農民的罪行。 描寫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渲染:本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詩歌創作,指從正面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以營造氣氛,突出形象。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用渲染的手法,從形、聲、色、態等多方面刻畫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突出強調秋江荒涼、肅殺的景象。 描寫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烘托(襯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對同一事物,既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1)正襯:指利用相似的事物來作陪襯,以突出主體事物。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用正襯,以高峻著稱的五岳、天臺山來襯托天姥山,以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偉、壯麗。 描寫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以景烘托朋友離別時凄涼的心境。 (2)反襯:指用相反或相對立的事物來作陪襯,以突出主體事物。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反襯春天山澗的寂靜。 描寫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虛實結合:“虛”指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從詩的字里行間感悟到的體味出的那些虛像和空靈境界,即詩人想象的事物,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夢境、仙境、神話傳說等。“實”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景、實境、實象、實物、實人、實事。 描寫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描寫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為虛寫,寫想象中離別后的去向,其余都是實寫,寫的都是離別時眼前的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離的心情;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著意描寫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 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與戀人離別的依依不舍。 抒情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用典:在詩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義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1)用事: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屬于借古抒懷。 抒情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句: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以抒發情感,諷刺時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化用杜牧的詩句,抒發了對揚州昔盛今衰的傷感之情。 抒情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托物言志: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的事物,即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詩人的某種志向或情感,使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詠物詩《小松》 表達技巧(表現手法) (三)其他表現手法 1.起興 2.欲揚先抑 3.借物喻理 4.聯想和想象 6.象征 7.互文見義 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欲揚先抑:不從正面平鋪直敘,先從反面(否定的方面)寫,加以貶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實意圖(肯定、贊揚)。 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互文見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語言結構相互拼合,前后文意互相補充,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思想內容。運用互文見義手法,能使語言節奏明快,結構工整,聲韻和諧。 “秦時明月漢時關”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山關”。 表達技巧(表現手法)題設問方式 本詩主要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表現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詩中某聯(或某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結合詩句分析其表達效果。 分析詩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鑒賞表達技巧題解題方法與步驟(三步) 1.點明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要把表達技巧的名稱寫出來) 2.結合有關詩句分析該詩是如何運用這種表達技巧(表現手法)的。 3.用這種表達技巧(表現手法)寫景抒情,或刻畫形象,或敘事說理有什么好處,即有什么表達效果。 課堂練習題(1) 課堂練習題解答 ①用了遠近結合、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②起首二句寫遠景,把雨后天晴,一道彩虹斜插長江的勝景生動地描摹出來,富有神韻。后兩句寫近景,寫投宿時見到的客舍附近的紅楓和客舍上斜插的青色酒旗。③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畫卷,為下片抒發在外漂泊的孤獨、郁悶之情作了鋪墊。 課堂練習題(2) 【注釋】①詩家:詩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園林。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說明。 課堂練習題解答 用了反襯。用芳春(或晚春)的秾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鬧”來反襯“清景”)。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之情。 用了對比(對照)。“看花人”對“上林花似錦”的追求與“詩家”對“綠柳才黃半未勻”的欣賞形成強烈對比(對照)。突出強調了二者不同的審美情趣。 課堂練習題解答 用了虛實結合(以虛寫實、以虛襯實)的手法。一二句是實寫,描繪出美麗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艷至極;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虛寫突顯(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之情。 課堂練習題解答 答出以上三種表現手法的一種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說理、側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給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