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課本中減少古詩體量,并不意味著削弱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而是為了減輕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認讀和記憶負擔。 從今年9月份,新學期開始,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瘦身”:除刪除原教材最后單元的5篇課文外,《畫》、《草》、《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也不見了蹤影。此外,一年級識字量從原來要求的353個減少到296個,寫字量從296個減至118個。 這個給教材“瘦身”的舉措在網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上海市教委向教材“開刀”是很好的減負措施,可讓小學生有更多時間鞏固其他課堂知識和開展興趣閱讀;但更多的人則是心存疑慮,認為此舉矯枉過正,尤其是舊版課本中的8首古詩全部被刪除。 改革的總目標是減負 “改革的總目標是減負,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在完成基本的識字后,自主自由地進行閱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說。 大多數一線教師對教材“瘦身”表示歡迎。黃浦區武寧路小學語文老師陳靜說:“按照修訂后的教材,老師可以做到3天教授兩篇新課,空下來的時間盡可能多地幫助學生打牢拼音、識字基礎,或引導他們進行有益的課外閱讀。” 上海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課本中減少古詩體量,并不意味著削弱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而是為了減輕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認讀和記憶負擔。在過往的古詩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超標”現象,孩子教條式地背誦、默寫全文,卻未必能善解“詩意”。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詩詞教學應從其生活體驗和認知特點出發,直面語言、直面心靈,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包容、歡愉。”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副教授董蓓菲說,“為了拿高分,將作品分割得支離破碎,專注于提煉‘中心思想’等都泯滅了作品原本的魅力,也是語文教學的異化?!?/p> 金山區海棠小學校長錢歡欣認為,“瘦身”后的教材,是否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征?是否獲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也要跟進。否則迫于分數和升學的壓力,課本“瘦身”、課堂減壓之后,家長只好在課外給孩子加壓。 有的家長認為“矯枉過正” 記者采訪發現,雖然家長對市教委向教材“開刀”的減負措施表示歡迎,但部分家長仍有疑慮。今年開學孩子就將升入幼兒園大班的寶山一位家長顧先生告訴記者:“我的孩子通過培訓班和自己家中教育,已經學過十幾首古詩,也能背出兩三首。我身邊的家長有90%都在升一年級前把孩子送進了培訓班,80%的孩子都學過古詩。我覺得一年級語文課本的8首古詩對這些孩子來說難度不大,大多數都已經學過,沒有刪除的必要?!?/p> 另外,顧先生也認為從8首古詩到一首不剩,有些矯枉過正了,“古詩是很好的文學形式,如果能保留一兩首,讓孩子適當學習,并不會增加多少負擔?!?/p> 顧先生表示,之所以要讓孩子提前學習古詩是因為聽說考民辦小學有可能要考古詩,“沒辦法,民辦小學競爭太激烈,等孩子上了大班,我還會讓他學拼音?!?/p> 對于古詩全部被刪除,靜教院附校一年級組長、語文老師吳聆聆也略覺遺憾,她認為可以適當保留一兩首,以讓孩子們體驗古詩詞的形式,她希望一年級下學期的古詩詞能得以適當保留,“為了彌補損失,我們在今后教學拓展課中也可能會開展一些古詩詞誦讀?!?/p> 對此,市教委教研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并不是說古詩就退出了一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我們在聽力材料中依然保留了這8首古詩,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體驗古詩的美妙,但卻無需背誦識字。 觀點PK 贊成 上海推進教育改革值得鼓勵 現在,上海市教委在課本中刪除一些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費時費力而效果又不是特別好的內容,留下更符合這個階段學生學習的內容,不算壞事。上海市教委的做法,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整個決策過程也算嚴謹有序。 輿論場中有反對聲和“吐槽”,是政策制定部門無法左右和避免的,它們只能是在決策過程中盡量做好自己,讓其制定的政策措施禁得起“吐槽”。在此過程中,政策制定部門也應對外解釋好自己,盡量爭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推進教育改革,就是逆水行舟。如果面對問題而不做出改變,那就意味著退步。像上海市教委這樣,經過科學合理的決策過程推出改革措施,應該值得鼓勵。 課本刪古詩不值得大驚小怪 課本“刪古詩”并不值得大驚小怪。首先,這是為學生減負、為教師減壓的舉措,符合現代教育規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就讓他們接觸古詩,確實有點早。而古詩中所蘊含的意境,也是他們這個年齡很難領會的。更適合他們的,應該是兒歌和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另外,古詩的誦讀對部分孩子而言不難,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孩子會感到吃力。課本應該盡量適應大多數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部分“聰明”孩子為標準來“一刀切”。(喬志峰) 反對 刪除古詩為教材減負更像是舍本逐末 對教材修訂者而言,無論怎樣減負,一定要把握的原則是:舍糟粕,留精華。 刪除古詩為教材減負,更像是舍本逐末。很多古詩詞,或許修訂者覺得相對白話文更難,但對孩子而言,說不定更簡單——意思既不難懂,關鍵是非常短小,而且朗朗上口。在減負的旗號下,修訂者一定不要坐在辦公室里自以為是,至少應該走入校園,走入教學一線,聽聽老師和學生們的觀點。相當程度上,之所以當下很多教材修訂被斥為“瞎折騰”,就是因為教材修訂者更多依賴所謂“專家”的意見,而較少走入教學一線,較少傾聽師生心聲。(舒圣祥) 語文課本“瘦身”是文化傳承的危機 語文課本大“瘦身”,其實減少了孩子們最原始的閱讀積累。隨著網絡的普及,外國文化越來越多地影響了孩子們的認知,從小開始背單詞,卻認不出幾個漢字,過度重視“洋節日”而忽視了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尤其是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古詩詞,也正逐漸被遺忘。文化入侵是一把“軟刀子”,一點點地割斷了中華文化流 傳的血脈,這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傳承的重大危機,必須得到社會的重視。在世界文化交叉如此密集的今天,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文化都保護不好,那便是空談愛國,又憑什么能說自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者。(梁爽) 網友聲音 我覺得刪得好,科學!家長覺得古詩不難是因為大部分中國人剛學會說話就被家長逼著背古詩。實際上,以正常人類的大腦發育規律看,幾歲的兒童根本沒有這個高度精簡的邏輯思維能力,除了死記硬背,他們根本沒法理解古詩到底在說什么。多少孩子依靠強悍的記憶上學前就背完了唐詩三百首,客人一來就要表演,實際上跟海豚作揖一樣,得個樣子,長大還有幾個記得住?這樣的訓練毫無意義,還不如讓孩子們痛快玩去呢! @道哥 兩年前,上海課本刪除《狼牙山五壯士》引發輿論軒然大波,后不得不對輿論妥協,重新加載回課文中。對于小學生該讀什么,不但是用成人眼光,而且是用宣教眼光,唯獨很少用教育科學和美育的方法。 @知遇 古文誦讀,是讓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開始。小學幾年級開始為佳,恐怕專家也很難作定論。至于教材被刪,至少代表一種否定學生越小年齡接觸越好的看法吧。給學生減負,是刪教材還是變革我們的評估方式和考核為好?我以為后者是上策。蒙學教育,古已有之,且前人實踐自有規律在,背古詩古文,其實有潛移默化的功效。猛而改之,未必就是善策。背點童趣詩歌,肯定不是壞事。古與今,并無必然的界限。 @在后 但是小孩子的記憶最單純,非常適合機械記憶,一生受用,如果不記古詩詞,就會去記廣告,記“小蘋果”。 @戚老師 鍛煉形象思維的最佳年紀,卻被要求來背古詩,這就是中國人創造性思維能力不夠的原因。 @阿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