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癥如“四渡赤水”迂回顯奇功!——解讀胡老治胸膜炎并腸系膜淋巴結核一案【總第247期】 醫案/胡希恕;解讀/陶有強 案前按: 本例發熱證治,分析起來,頗具“四渡赤水”極盡迂回之妙,首予舍表救里,繼予表里兼顧,再予專事溫里,癥情雖繁,而終得以四診十二劑完竣其功。 案例: 蔡某,男,48歲 1964年11月23日初診: 1962年12月診斷為胸膜炎、腸系膜淋巴結核。經治療后長期發作腹疼,不規則發熱,血沉快,時自汗盜汗,腸鳴矢氣。今腹疼復發,已14日未已,在保定市曾服中藥10余劑不效,而來京治療。午后高燒40℃,自汗盜汗甚,腹疼劇甚,胃脘亦疼,時欲嘔,苔白膩,脈沉弦緊。 此里飲郁久化熱之太陽太陰合病證,先以溫中化飲急治其里,予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川附子三錢,粳米五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三枚,半夏四錢,生姜三錢,茯苓三錢。 解讀: 單憑“不規則發熱”很難辨清表里虛實,即六經所屬,必須旁及兼癥。脘腹持續劇烈疼痛,時欲嘔吐,苔白膩為水濕(飲)積聚,脈沉為在里或不足,弦為郁滯或水象,緊為寒束,結合舌脈象,初辨作寒飲結聚于里;自汗盜汗非為熱迫,即屬表虛不固,結合本例辨作表虛固攝不足。六經辨證為太陽太陰合病。 對于表里合病論治,首辨陰陽。對于太陽太陰合病,一般是雙解表里,但里證急迫時當先以救里,如《傷寒論》第91條、92條即揭示此理。寒飲腹痛并伴有上迫嘔逆,方選附子粳米湯溫化降逆以救里為先,小半夏加茯苓湯本治支飲嘔吐,合其以助化飲降逆。 案例: 二診:11月26日: 腹疼減,胃脘疼、高燒如故,仍汗多,且惡風明顯,脈數而虛。仍屬太陽太陰合病,此里寒減,而表虛不固明顯,故治以溫中固表之法,予黃芪建中湯: 生黃芪三錢 桂枝三錢 白芍六錢 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炙甘草二錢 飴糖一兩 三診:11月28日:三劑后熱漸退,汗出已減,繼服三劑。 解讀: 三劑腹痛減,而胃脘痛、高燒如故,汗出惡風亦較前無顯異,“脈數而虛”提示有熱、有虛。此時里寒得減,表虛甚顯,又當表里兼顧,改予黃芪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本治“虛勞里急,諸不足”,補虛勞,緩急迫,仍是桂枝湯的底子,健胃生津液,調陰陽,和營衛,合黃芪固表,厥有殊功。正如胡老引《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那樣以“邪卻而精勝”熱得去也。三劑而熱漸退,汗出減而未已,繼服三劑,以充其用。 案例: 四診:12月2日:熱平身涼和,但晚上仍腹痛腸鳴。再與11月23日方。12月5日告之,腹痛已。 馮老原按:時方、溫病以病因論治不能退燒!經方治發熱,不針對病因,而是根據癥狀反應。本案又是典型的急則治其里的案例。黃芪桂枝重在解表固表。 胡老原按:中醫辨證施治的實質,是順應機(人)體機制(病理生理)的原因療法。因勢利導,協助正氣祛邪。 解讀: 待熱平身涼和,余晚上腹痛腸鳴,“表解而里未和”,復予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再續前功。 可見經方辨證施治的實質,是順應機(人)體機制(病理生理)的原因療法。因勢利導,協助正氣祛邪。面對紛繁復雜的臨床癥情,辨證施治,進退有法,反復之中著有定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