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描寫給作文增色
“描寫”是文章寫作的五種表達方式之一,也是小說、散文、記敘文常用的表達方式,學會描寫是寫好記敘文的關鍵,文章因描寫而生動,也因生動的描寫而多姿多彩,絢麗引人,搖曳生輝。 一、人物描寫 記敘文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寫人敘事來反映社會生活,因此人物描寫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環。在人物描寫過程中要抓住顯露在外部而與眾不同情態,通過人物特征性的描寫,展現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從而揭示人物隱含的性格特點,使人物的形象豐滿,獨具特色,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以達到突出文章主旨的目的。 分以下具體的幾項: 1、外貌描寫: 外貌描寫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有選擇有重點的去寫,傳神的外貌描寫,如現其人,生動活潑,呼之欲出。切忌泛泛而談,千人一面。 初中教材中《一面》,對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就具有獨到之處。分三次對魯迅先生的外貌進行描寫——第一次光線暗淡、遠距離:“坐在南邊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穿一件牙黃的長衫,嘴里咬著一枝煙嘴”;第二次是近處,有意識地進行了觀察:“他的面孔是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精神卻是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摸一寸長,顯然好久沒有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書‘一’字”;第三次距離更近,描寫更加精細:“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牙黃羽紗的長衫;隸書‘一’字似的胡須;左手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了”。 這三次人物的肖像描寫一次近似一次,逐步地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了魯迅先生的外貌,抓住了魯迅先生“瘦”的特點,突出了他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2、語言描寫 《背影》中父親僅僅五句話,不多的語言,卻情意濃濃—— ①“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怕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父親表面上比較想得開,這是為了寬慰兒子,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么善良的父親啊!) ②“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 ③“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擔心兒子路上口渴。父親對兒子是多么得體貼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說明父親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 ⑤“進去吧,里頭沒人。”(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這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 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字一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把偉大的父愛表現的淋漓盡致。 3、動作描寫 動作描寫指把人物的行為、動作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它包括描寫人們的各種日常活動、勞動過程、體育比賽。優優秀作文往往借助于對人物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躍然紙上…… 動作描寫,并不是動作堆砌,而是要選擇那些關鍵性的動作去寫。就是要選擇最生動、最精彩的動作,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動作。 下面是學生習作中的動作描寫: “終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兩腿發軟,身體好像飄來飄去。我急忙緊緊地抱住爸爸的脖子,兩腿夾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著“我要回家”。爸爸說:“別害怕,一步一步地學,總是能學會的。”過了一會兒,我才壯著膽子,兩腳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覺得沒事,接著兩腳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幾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來。反反復復,終于學會了用腳游水。這時,我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里著力描寫學游泳的動作,來體現學游泳的感受——“兩腳發軟”、“緊緊地抱住”、“兩腿夾住”、“口里直喊”,真實地表現出小朋友剛學游泳時的害怕心理。“壯著膽”、“稍微向后伸了一下”,體現了小朋友的小心謹慎。 再如“你看,她的舞姿多美啊:一會兒如銀燕展翅,飛得是那樣靈巧;一會兒如蜻蜓戲水,動作是那樣輕盈;一會兒如金雞獨立,姿勢是那樣優美……這一個個高難度動作,博得了臺下的一片嘖嘖地贊嘆聲。最后,她以一個干凈利落的“一字開”動作結束了表演,她那優美的身姿,動人的微笑.又一次博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當音樂結束。她從容地走下舞臺時,場下再一次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她的臉上像綻開了一朵小花。 這段描寫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對人物動作的細膩刻畫,把人物在專場演出中優美靈巧的舞姿表現得盡善盡美。 4、心理描寫 心理活動的描寫能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在激烈的環境中,處理矛盾、抉擇事理的想法,最能顯示出人物靈魂的美與丑。作文時,可運用第一人稱坦露心跡,進行內心獨白;可運用第三人稱揭示、分析、披露人物思想,使讀者直接感知人物在想什么和怎么想;也可采用夢境、幻境展現人物心態等。 心理描寫能深入人物心靈,揭示其內心世界,表現其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寫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如初中教材中都德的《最后一課》小弗朗士的一段天真的內心獨白:“從此,我再也學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為止了……我這時是多么后悔啊,后悔過去浪費了光陰,后悔自己逃了學去掏鳥窩,到沙亞河上去滑冰!我那幾本書,文法書,圣徒傳,剛才我還覺得背在書包里那么討厭,顯得那么沉,現在就像老朋友一樣,叫我舍不得離開。對韓麥爾先生也是這樣,一想到他就要離開這兒,從此再也見不到他了,我就忘記了他以前給我的處罰,忘記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 這段心理描寫,深刻表現了法國孩子們對侵略者強烈的憎恨,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表現了“最后一堂課”對小弗朗士嚴肅而深刻的教育,使他的思想受到極大震動,開始覺醒并成熟起來,有力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二、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尤其要特別抓住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的特征,運用準確、細致、鮮明、形象的語言,寫出景物所特有的形狀、顏色、聲音,描繪出它的靜態與動態,從而把它逼真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成功的景物描寫對表現時代風貌、展現風土人情、襯托人物心理、渲染氣氛、深化主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感染讀者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烘托和渲染氣氛,還能為文章中的人物提供活動的環境。在文中巧妙地加以運用,能為文章增色不少,使作文富有情境、意蘊。 看下面幾段精彩的景物描寫: 在無邊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燒起來了。在風雨,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濕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層霧氣,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響著…… (王愿堅《七根火柴》) 這段環境描寫很好地烘托出了紅軍戰士生起篝火后的歡樂情緒,說明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給部隊給同志們帶來了溫暖和力量,從而贊頌了無名戰士的革命品質,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像一口井。上邊和下邊有幾堆火沒有熄,凍醒了的同志們圍著火堆小聲地談著話。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也是極近的,極洪大的也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陸定一《老山界》) 先寫所見,三種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接著寫所聞,聲響難以摹寫,用比喻才顯得形象直覺:“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為了烘托出紅軍戰士的樂觀主義精神。 三、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它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極精彩的筆墨將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和盤托出,讓讀者去欣賞和評價。其作用表現有三:①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②展示故事情節;③創造典型的環境。,渲染人物心情。也就是說,細節不真實,就不可能令人信服,細節不典型,就不可能打動人。總之,細節不僅是具體細致的描寫,且必須真實和典型。 下面是《七根火柴》和《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中的細節描寫的分析: 因為小腿傷口發炎而掉隊的盧進勇,下意識地把手插進褲兜里,“觸到了一點粘粘的東西”,取出來之后,小說有這么一段細節描寫:“他小心地把這些稀糊刮下來……他又把面團捏成了長條……”為了表現對這一點點面粉的“吝惜”,盧進勇始而把它捏成“一團”,繼而把它捏成“長形”,再而又捏成“圓的”,周而復始,實在舍不得吃下。“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最后又把面粉捏成了長條”。一點點青稞面粉,便經歷了圓——長——圓——長的變化過程。通過這些細節描寫,把紅軍長征途中的惡劣生活條件動人地表現了出來。 竺可楨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把那支放在銅套子里的鋼筆式溫度計,拿到院子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又把溫度計拿到屋里,記錄當天的氣溫。這支溫度計,他經常插在外衣右邊的小口袋里,長久的插來插去,小口袋蓋布總是先磨破了。這樣,做衣服時,他愛人就請成衣工人多做一塊小口袋蓋布,留著拆換。 這不起眼的一小塊口袋蓋布,卻反映出這位科學家一絲不茍、嚴謹勤奮的可貴精神。 四、場面描寫 場面就是人們圍繞某種事情在一定的地點活動的畫面,其基本結構是“人物+事件+地點=場面”。 場面中人物活動是場面描寫的主體和核心,人物又必須在特定的場景和環境中活動,因而,就場景和環境而言,應具有一定的空間;就人物而言,應具有一定數量,可以著重來描寫一個人物,卻不能只有一個人。 場面描寫可從事物發展過程中截取一個片段來加以描繪,時空跨度不宜拉長,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不一定要作交代(和具體敘寫一件事不同),入筆要快捷,收結要利落,具體展開時應以描寫為主,點面結合,突出中心。 有一篇作文,題目是《在閱覽室里》。本文記敘人們在閱覽室里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一個故事,反映出人們為了振興中華、建設和諧社會的風氣而努力學習。文章詳細地描寫了閱覽室的場面,烘托了人們專心讀書的氣氛,為后文的主要情節的記敘做了環境鋪墊:“剛走到閱覽室的門口,一股熱氣就迎面撲來。踏進閱覽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還有擠來擠去找位子的、覓書報的……然而卻靜得出奇,只有日光燈發出‘吱—吱—’的聲響。我不禁屏息靜氣,插身進去。” 如果沒有這一段場面描寫不僅后文顯得干癟、突然,也使后文詳寫的典型事例顯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奧斯特洛夫斯基)這部小說中有如下場面描寫: 青春勝利了。傷寒沒有能奪走保爾的生命。保爾已經是第四次跨過死亡的門檻,又回到了人間。臥床一個月之后,蒼白瘦削的保爾終于站起來,邁著顫巍巍的雙腿,扶著墻壁,在房間里試著走動。母親攙著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 積雪融化了,小水洼閃閃發光。外面已經是乍暖還寒的早春天氣了。 緊靠窗戶的櫻桃樹枝上,神奇十足地站著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時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爾。 “怎么樣,冬天咱們總算熬過來了吧?”保爾用指頭敲著窗戶,低聲說。 母親吃驚地看了他一眼。 “你在那兒跟誰說話?”“跟麻雀……它飛走了,真狡猾。”他無力地笑了。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興和擬人化的手法。雪融風暖,梳理著羽毛、準備展翅奮飛的麻雀,都使讀者感受到大病初愈的保爾的欣喜歡快的心情和旺盛的生命力;與麻雀的對話,更是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保爾不甘寂寞、渴求工作的心情。修辭手法的運用,使這一場面描寫情景交融,充滿耐人尋味的情趣。 五、正面側面描寫 直接描寫也稱“正面描寫”,即對所描寫的人物、事件等作直接的刻畫,而不借助任何媒介物來進行烘托;間接描寫也稱“側面描寫”,即對描寫的對象不作直接的刻畫,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人或物。 我們在進行場面描寫的時候,一般都是進行的正面描寫,但有時為了更好的烘托表現人或物,也常常運用側面描寫。 如在《驛路梨花》這篇文章中,解放軍、梨花姑娘在文中并未出現,對其進行的描寫都是借助于瑤族老人、梨花妹妹的語言來表現的,這便是典型的側面描寫。 又如《口技》一文中,在正面詳寫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后,也從側面通過賓客的反應來進行了烘托——“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滿坐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這幾句也是側面描寫,“伸頸”“側目”說明聽眾聽得入了神,惟恐有所遺漏,同時還想了解其中的奧妙所在;“微笑”表示聽眾對表演感到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聽眾為表演者的技藝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