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燒”軍旗——二戰中戰勝國無法繳獲一面日本軍旗之謎 在日本侵華戰爭影視劇中,經??吹矫總€日軍士兵的刺刀上挑著一面太陽旗。太陽旗成為日軍燒殺搶掠、四處侵略的標志。因其狀如膏藥,被中國老百姓稱為“膏藥旗”。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日軍的太陽旗,其實每一面都帶有個人特征,大小不一,材質也不同,上面還有毛筆題字及親友簽名,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日本,士兵攜旗出征是其軍國主義的一個傳統。出征前,士兵的親人會用毛筆在太陽旗右側偏上位置寫上“祝某某君出征”,正上方橫寫“祈武運長久”,其余空白處則是親友、同事的簽名。日本人相信,帶著這樣的一面太陽旗上戰場,不但可以保佑事主平安,甚至有躲避槍彈的功效。 二戰結束后,太陽旗成為日本代國旗。由于日本軍隊犯下的累累戰爭罪行,因此,對于是否將太陽旗重新立法確立為日本國旗,一直爭議很大,直到1999年8月,日本國會才最終通過立法,確立了其日本國旗的地位,稱之為“日章旗”。 相對于日本國旗,日本軍旗則顯得很神秘。很多人以為日本國旗即是軍旗,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那么日本軍旗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這就是日本軍旗,跟一般人的想象大不一樣,它有很長的一串節,與古時中國的外交使節手中拿的奉節非常相似。這個長節上可以縫一面寫有部隊名稱的旭日旗。旭日旗由太陽旗演化而來,但旗面中的太陽形象略靠左邊,周圍環繞著16道血紅的光芒線。但旗面不是軍旗,圍繞這面旭日旗的穗及長節才是真正的軍旗。 在日本,軍旗為天皇親授,只有建制步兵聯隊和騎兵聯隊才擁有,所以也被稱為聯隊旗,具有特殊地位及對軍隊的絕對影響作用。最早的授旗是在1874年1月23日,日本明治天皇對近衛步兵第1、第2聯隊親授軍旗,以其為部隊團結之核心、精神之象征。 天皇在日本尊貴無比,軍旗由天皇親自授予,自然在軍中的精神地位也無比崇高。 1941年底,中日長沙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向日軍步兵第68聯隊連發動連續沖擊,已逼近該聯隊的軍旗。混戰中,聯隊長野憲三郎大佐拔出軍刀指揮聯隊,傳令身邊士兵務必以軍旗為中心,組成圓陣保護軍旗,力保軍旗不失。同樣在長沙會戰中,日軍步兵第18聯隊在瀏陽河畔作戰,軍旗被放在岸邊民宅中,一發迫擊炮彈突然擊中護衛軍旗的哨兵。在隔壁房中指揮作戰的第3師團長豐島房太郎中將立即沖出來大喊“我來保護軍旗”,以中將的身份親自擔當護衛軍旗的任務。 為什么一旦軍旗面臨危險,日軍官兵甚至連將軍,都會不顧一切,拼死護衛軍旗呢? 軍旗在則軍隊編制在,軍旗丟則編制裁,這是日本陸軍的規定。軍旗既關系到軍隊的榮耀,也主導著軍隊的存亡。因此,日軍在戰斗中,每個聯隊都有一個軍旗護衛隊,保衛軍旗的旗手必須是最優秀的少尉軍官。 日軍戰斗條令規定,如軍隊行動勝利,則軍旗一定要高舉,如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則應焚燒軍旗,日軍稱之為“奉燒”。 原來戰時的那些軍旗都被日軍自己燒毀了。 燒毀軍旗還有四步儀式。第1步:旗手持旗,在護旗手的護衛下登高,全體士官對軍旗行軍禮;第2步:旗手收卷軍旗將軍旗交給部隊指揮官;第3步:由部隊長親自把軍旗放入奉燒臺安置,全體士官向軍旗致敬;第4步:部隊長親自點火,全體士官向軍旗致敬至火滅為止 在中國戰場上,日本軍旗被迫“奉燒”有三次,一次是在1941年,當時侵華日軍第13師團進攻湖北宜昌,遭到了中國軍隊的猛烈反擊,當中國軍隊接近其司令部時,日軍被迫組織“奉燒”軍旗。另兩次是在1944年,駐守云南騰沖的日軍步兵第113聯隊和148聯隊在遭到中國軍隊的勇猛攻擊后,絕望之中遂“奉燒” 軍旗。 二戰期間,作為日本陸軍象征的軍旗,除了在戰場燒毀、隨運兵船在海上沉沒之外,絕大多數是在戰敗后舉行的“軍旗奉燒”儀式中毀滅。1945年8月24日,日本新任陸相特命全軍于8月31日燒毀軍旗。 戰時,日軍步兵聯隊的軍旗共有437面,但戰后,只有日本靖國神社游就館中存有一面日本步兵第321聯隊旗,而且其真實性仍有人質疑。另外還有步兵第34聯隊燒剩的一點軍旗殘余,這是由當時第34聯隊的一個中隊長帶回供奉在自家“神龕”中,才留了下來。 二戰后,由于沒有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徹底清算,日本軍旗沿用至今,近年來重新滲透進社會各角落,軍旗裝飾不僅出現在日常用品上,甚至用來作為體育賽事中助威道具。 而在德國等歐洲國家,同樣有歷史烙印的納粹圖案遭到的是嚴格禁止。象征意義濃烈的日本軍旗濫用卻正在蔓延,說明日本并沒有對那段侵略歷史深刻反省。 日本軍旗的背后,是一場窮兵黷武的人類災難,近千萬人失去生命、數億人流離失所。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和忽視的歷史記憶! 來源:網絡 古典書城(微信號:gudianshucheng)最受古典文化愛好者歡迎的公眾號,為您分享關于中國的方方面面。 全球通史(微信號:quanqiushi)縱觀全球歷史文化風貌,趣味解讀世界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