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養與中醫整體觀念的關系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中醫認為:有諸內者,必形于外。中醫食養要根據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的變化,了解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及正邪的消長,確定飲食原則。 如老年人常見頭發花白、腰膝酸軟、眼花耳聾等癥,考慮到:肝開竅于目,肝腎同源,腎主骨,開竅于耳,其華在發。認為老年人的上述癥狀是肝腎不足所致,宜補益肝腎,可經常食用:黑芝麻醬、黑木耳、核桃仁、山藥、桑葚、芡實等食物。以聰耳明目、烏發、堅骨、延年益壽。 又如,某人出現心慌、心悸、面色蒼白、失眠、多夢等癥,考慮到:心主血脈,主神志,其華在面,諸癥為心血不足所致,可以食用大棗、蓮子、百合、龍眼肉、洋蔥、黑木耳、亞麻籽油等食物,以益氣養血、安神助眠。 2、人與自然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說:人與天地相應。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晝夜陰陽消長,不同地理環境等,都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要順應這種變化而調整飲食。如春季陽氣生發,萬物生機勃勃,為了順應這種變化,可食用一些辛散之物,如蔥、姜、香菜、韭菜、洋蔥、元須等,以振奮身體陽氣;夏季天氣炎熱,宜食寒涼清熱之物,如苦瓜、絲瓜、黃瓜、西瓜、綠豆等;三伏天暑濕較重,宜食健脾化濕之物,如冬瓜、紅豆、薏仁、白扁豆等;秋季氣候干燥,宜食甘潤之品,如百合、枇杷、蜂蜜等;冬季氣候寒冷,宜食補益之品,如羊肉、牛肉、狗肉、烏骨雞、板栗、核桃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