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圖》 李唐 宋代 絹本設色 縱27.2厘米 橫9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采薇圖》描繪的是一個流傳久遠的歷史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國的國君決定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國君去世后,叔齊堅持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堅持不受,說他不能違背父命。為了讓弟弟叔齊從容繼位,伯夷悄然逃走。得知此訊后,叔齊也義無反頤地放棄了王位,隨兄而去。多年后,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恰值姬昌去世,他的兒子號稱武王,正在積極準備進兵討伐商紂。二人立刻趕到武王馬前制止。但武王未聽,奪取了政權后,天下改稱為“周”。伯夷、叔齊深以為恥,決心不再吃從周朝土地上收獲的糧食,于是隱居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縣境),靠著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餓死在山里。他們這種“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行為得到普遍推崇。李唐以此為題就是對那些茍且偷安、艦顏事敵的北宋臣子們的辛辣諷刺。 《采薇圖》樹木的畫法頗具新意,那株松樹只是用重墨粗筆勾出樹干,然后略加些鱗紋,再以濃淡不同的色彩暈染,顯得蒼勁渾厚。松針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綠色重新描一次,用筆挺拔爽利,線條雖短卻充滿勁力,顯現出一派繁華茂盛、郁郁蔥蔥的景象。在細節處理上,李唐也是頗具匠心。濃重茂密的背景襯托出兩個身著淡色衣裝的人物,使主題尤為突出。巖石后的峭壁懸崖,松樹上纏繞的古藤,營造出一派荒蕪寂靜的場面,這或許是荒山之中人跡罕至的偏僻角落。它不在周朝的轄治之內,那么,這里的野菜、野果也不是周朝土地上生長的了。擺放在二人面前的籃子和镢頭是采薇的工具,作者著意刻畫這一小小的細節,不僅更加突出主題,更使畫中人物有了一種怡然自得、隨遇而安的情致。一條逶迤蜿蜒的小溪從崖下流過,使構圖更加豐滿,畫面豁然開朗。小溪的流動不僅使視野中的景物顯得寧靜、肅穆,同時也增強了虛實對應,作品也顯得更加自然靈動。 靖康二年(1127),金人滅掉了北宋,不僅活捉了徽、欽二帝,還俘獲了一大批包括宮廷畫家在內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這幅《采薇圖》(見圖)的作者,被后世譽為“南宋四家”之首的大畫家李唐。 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金人雖生性粗獷卻很注重文化修養,對于俘獲的北宋文人只要學有所長,就會給予相當的禮遇,對宮廷畫家更是待遇豐厚。據《金史》記載,金國宮廷“于秘書監下設書畫局,又在少府監下設書畫署”,在“裁造署”中也“有繪畫之事”。以李唐當時的聲望地位,在金國不僅可以衣食無憂,就連創作條件也肯定優于內憂外患、兵燹紛紛的北宋。可是,他卻在去往金國的途中逃跑了。逃跑的理由很簡單,他是宋國臣子,他要忠于國家,他不能夠為“外族”效力。正是因為他自身所具有的這種民族氣節,才會鄙視那些甘于為金國效力的北宋臣子。于是,他創作了具有諷刺與警世意義的《采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