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朋友圈里,我發了一條大致如下的微信:
然后,我的朋友圈被各種評論刷屏,觀點分成兩派: 一派是,爸媽關心你是好事兒,孩子再大也是孩子,你當然應該接受爸媽的關心啊; 一派是,當初就不應該通過啊,朋友圈里最好別有親戚,哈哈; 當然,大部分人,還會擔心一個問題:拉黑的話,老爸會很受傷吧? 總之,我時而樂不可支,時而略有心動,還有時候,堅定自己的想法,因為我突然想到了克萊德先生經常拿著開玩笑的那個ID:父母毀我一生。 哈哈哈。 實際情況是,我手腳麻利地把我爸設置了“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 為了不讓他們的玻璃心碎一地,我跟我妹妹商定后,決定讓我妹繼續留在他們的監控范圍內——她人在北京,一周也就打一兩個電話匯報情況,讓他們看看她的朋友圈,可以全方位了解的她的動態、思想、方向。 至于我呢,我是真不用了吧,豆豆哥本來就跟著他們一起生活,不存在隨時關心外孫的情況;而且,我和克萊德先生每周至少去他家兩次,有時候還留宿;平素不去,也是一天至少一個電話,了解豆豆和他們的狀況。 我跟我爸媽的感情很好。 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我更小一點的時候,20歲之前,我跟我爸的感情要更好一點。 他教師出身,相對于我媽的感性和暴脾氣,他更理性,也能講得通道理——哪怕是我青春叛逆期的小矯情、小反抗,他也能給予理解和支持,我一直都知道這是非常珍貴的。 所以上學時候,尤其是離開他們上高中、大學之后,每次周末或者假期,我們倆總有大塊的時間在一起聊聊,大事小情,我會跟他說,學校里的狀況,老師,同學,成績,考試等等。 參加工作之后,我們也基本上保持著很良好的溝通,我做的事和我想的事,他雖然不是了如指掌,也基本上都知道個一二。 當時他人還在老家,但是我我部門同事的名字他都知道,一方面得益于我偶爾給他帶雜志,另一方面就是我跟他聊天。 實際上,我告訴我爸爸,也就等于告訴我媽了。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非常暢通,所以我知道我爸一定會告訴我媽,甚至他一定會跟我媽“討論”或者“評價”——相信會加入很多他們的個人臆測和想象,哈哈。 但是,你知道的,總有許多事,我們是不愿意告訴自己的父母的——有些事,我們愿意告訴自己的好朋友、閨蜜、發小,卻一點都不想跟父母透露,就比如,青春時期萌動的情愫,喜歡的那個男生他笑起來為什么那么好看,大學時代經歷的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時光,戀愛時的快樂的細節,悲傷的時刻…… 這些,我真的沒有辦法跟我的父母分享,而是只能在小小的角落里寫日記,或者偷偷告訴我最好的朋友,兩個人心照不宣再也不告訴其他人。 作為父母,他們有一種“職業素養”,會考慮一件事的性價比,會擔心會否引起不良反應,會擔心孩子的未來,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情緒,會在你大膽跟他們分享了一個小細節之后,引起連鎖反應。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我記得那年夏天,我跟克萊德先生還沒有真正開始談戀愛,我只是在我媽面前提起過這個人的名字一次而已,過了些日子我告訴我媽,我想讓他們見見他,我媽就很淡定地表示,自己猜到我談男朋友了。 我有一種被識破的感覺。一時間無地自容。 他們像是雷達一樣偵測著各種情況,愿意為了孩子去搜索各種信息,考慮各種狀況,這不但讓他們很累,也會讓我們很累。 幸好,我從小到大不怎么聽話,他們讓我報考的學校我沒聽,讓我學的專業我也只聽了自己的,到后來干脆不再給我意見,大家都自在極了。 小時候我們寫日記,最害怕的就是被父母偷看,所以才會有那種帶鎖的日記本出現;長大了我們有自己的空間,好多時候,也希望其中有些角落,是相對封閉的,是自由的,是無拘無束的。 我相信,父母是愛孩子才關注,才愿意付諸精力和時間去關心,可是我更希望,他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自己的事情上,有自己的生活,喜好,快樂,哪怕是郁悶。 若是有一天父母,一點點滲透進我的所有的空間——除了現實空間,還有我的網絡空間,我無法想象,自己會變得多么拘束?! 因為他們是父母,他們總是忍不住計算,忍不住評價,甚至,忍不住指手畫腳。 豆豆兩歲之前,我做烘焙很少。每次我想做,我媽就會各種泄氣:那么麻煩,擺出來那么多工具,還不如買一點吃啦!唉,她嘮叨的久了,我也就懶得動了。——不是說她不好,而是每個人的看法和想法,乃至生活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對父母家的裝修大業指手畫腳備受挫折之后,我就深深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喜好,空間,想法。 無論是微信朋友圈,還是微信平臺,我還是希望自己從容自若一點,想到什么就寫點什么,因為我知道讀者想看的是,是我的感受和真情流露——但是在我父母眼里,這可能是一種小矯情,小扭捏,就好像我哪怕時過境遷也不敢讓他們看我的日記本一樣,我只要想到這件事,就會感受到一種尷尬,羞澀。 若是換做是你,會怎樣?今天有個讀者這樣問過我。 比如有一天豆豆長大了,我發現他有些空間對我是關閉的,我會不會難過呢? 我一定會難過。 所以,我從現在就要開始學會習慣,習慣我們是兩個彼此獨立的人,習慣我有自己的世界,而總有一天,他也會有屬于自己的世界。 這不是嘴上說說就能做到的,畢竟,我們太多人習慣以愛的名義,企圖綁架另外一個人的生活和思想——不管是父母孩子,還是夫妻,無一例外。
我有時候想,如果沒有年少時候那幾十本日記本,我可能不會是現在的我。 我在日記里,肆意地傾訴著我的心情,我的想法,我的憧憬,我的郁悶,我把所有的歡喜淚水都藏了起來,不讓其他人看到。 合上日記本,我又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和女兒,很努力地去學習,去面對高考。 我習慣了在這種角色間轉換,我也習慣了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小空間。 小時候,我曾經想,有一天我遇到我愛的人,我會愿意讓他看看我的日記本。 真實情況是,我到現在也沒有給克萊德先生看那些日記本。 因為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去面對那個小小的自己。 微信平臺或者朋友圈里,寫下的都是我的想法,感悟,又或者我片刻的歡喜悲傷,作為朋友看一看,無傷大雅,哪怕笑我矯情,都無所謂。 可是被我爸媽看到,他們一定會動用自己巨大的感情機器,開始猜測:她是不是沒吃飽?她是不是有心事?她是不是工作不順利?又或者,她做這件事會在怎樣怎樣?!——而我,大約很難不受他們這些猜測的影響,或者掩飾,或者改變,總之,我不可能是你看到的我,而必須是他們應該看到的我,說起來太復雜了。 我受不了在我30歲之后,還要被自己的父母以愛的名義綁架,不能自在。 所以,我拉黑了我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