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載入史冊的經濟都會——隋代以前的合肥。 主要是說,合肥在隋代以前,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溝通江淮的交通樞紐地位,在秦漢時期,合肥已經發展成為南北舟車往來會集,各種貨物競相輸會的商業重鎮,被《史記》和《漢書》同時列為經濟都會(全國只有13個)。而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合肥的城市地位也非常重要,不過她是作為軍事重鎮而載入史冊的。 二、數度繁華的廬州城——從隋代至鴉片戰爭前的合肥。 他認為隋代以后,隨著大運河的開鑿,合肥溝通江淮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合肥的城市地位隨之下降。但這一時段,合肥先后是廬州、廬江郡、廬州路、廬州府的治所,經濟文化發展的絕對水平還是有顯著提高,曾數度繁榮。 三、失落的小縣城——近代合肥 進入近代以后,合肥的城市地位進一步下降,持續衰落,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一方面,鴉片戰爭之后,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與擴張,中國生產方式和貿易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農業文明被工業文明所淘汰,經濟重心、貿易中心進一步轉向沿海、沿江地區,而一些內陸城市逐漸衰落。另一方面,近代鐵路的開通,使中國傳統的交通地理發生了巨大變遷,中國城市地位進一步發生變化,部分位于新式交通線上的城市快速發展,而那些而不通鐵路的地方,則被邊緣化。 四、崛起的濱湖省會城市——1949年后的合肥 他認為,自隋代以至明清、近代,合肥的城市地位是呈逐漸衰落的軌跡,而衰落的最低點是1949年。 1949年合肥解放不久,就被定為省會。省會城市的地位,使得合肥在各方面都能得到一些政策的傾斜,從而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快速發展。經過建國后50多年的發展,合肥形成了良好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科教優勢,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具備了快速崛起走向振興的歷史條件。經過這兩年的“大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濱湖省會城市已經初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講座最后是這樣說的: 雖然一個城市地位的變化有其必然性,但人們可以順應歷史潮流,延緩其衰落或者是加速其振興。這也正是合肥近年來推進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得到廣泛支持的深層次原因所在。從歷史的長時段看,1949年絕對是合肥城市地位演變的拐點,從這一點開始,她將超越秦漢時的榮耀,走向新的輝煌。2000年前,合肥因其區位和交通優勢而在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其后又因交通優勢的喪失而走向衰落。2000年后的今天,合肥必將因其區位和交通優勢的重新確立而走向振興。讓我們共同期待并見證新合肥的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