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賀德勇 中醫藥是我國的民族瑰寶,有其鮮明的特點和悠久的歷史,在治療某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方面,有顯著的療效。近年來隨著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中西藥物合用的情況越來越多。中西藥物配伍合理,可提高療效,產生協同增效作用,減少藥物用量或毒副作用,擴大應用范圍。如配伍不合理,也會導致藥效降低,或使毒副反應增加。現根據有關文獻對中西藥物聯合應用的報道,從藥理學、藥物動力學和化學的角度,討論一下中西藥物合用的禁忌。 1.1藥物效應的協同作用 1.1.1中藥麻黃、桂枝等解表發汗藥不宜與APC、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合用,以免發汗過多,引起虛脫。 1.1.2含麻黃的中成藥,與洋地黃類強心甙如地高辛、西地蘭等并用,因麻黃中所含麻黃堿能興奮β受體,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強強心甙的作用,引發心率失常;與氨茶堿同用,有協同平喘作用,而毒性增加,可產生頭痛、頭昏、心率失常等,故合用時宜減少劑量。羅布麻、夾竹桃、蟾酥等含強心甙成分的中藥與強心甙合用,具有協同作用,易引發洋地黃中毒,應避免合用。 1.1.3中藥石決明、石膏、瓦楞子、龍骨、牡蠣等含鈣離子的中藥能與強心甙協同加強心肌收縮力,抑制Na+K+-ATP酶活性,使強心甙毒性增加。 1.1.4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益心丸等中成藥不能與心律平、奎尼丁同服,他們合用可使心跳驟停而發生危險。 1.1.5含甘草次酸的中成藥(如快胃片、補中益氣丸、逍遙丸、香砂養胃丸、十全大補丸、人參當歸丸、牛黃上清丸、安神補腦液、復方甘草合劑)及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的中成藥如鹿茸等與激素類、水楊酸類衍生物長期合用,均具有胃腸道刺激性,增加胃腸潰瘍的發病率;與利尿酸、氫氯噻嗪等排鉀利尿藥聯用,常發生低血鉀;與洋地黃類強心甙合用能使體內鉀離子濃度降低,導致心臟對強心甙的敏感性增高而引起中毒。 1.2藥物效應的拮抗作用 1.2.1含麻黃的中成藥與催眠劑同用,有中樞興奮作用的麻黃堿可對抗催眠藥的作用(但巴比妥可減輕麻黃堿的中樞興奮作用),使其療效降低;與氯丙嗪合用,可使血壓下降過低,因麻黃堿能促進腎上腺能神經介質的釋放,對β受體、α受體都有興奮作用,而氯丙嗪具有α受體阻斷作用,同用時,麻黃堿的血管收縮作用將被拮抗,血管擴張作用單獨表現出來,產生降壓效果。 1.2.2含甘草的中成藥及含鹿茸的制劑(如健腦補腎丸、乳癖消、鹿胎膏、參茸安神丸等)不宜與降血糖藥胰島素、格列本脲、苯乙雙胍、甲苯磺丁脲等合用。因前者均含有糖皮質激素樣物質,可引起血糖上升,抵消降血糖藥的部分降糖作用,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療。 1.2.3含淀粉酶較多的六曲、麥芽組成的中成藥(復方青黛丸、腦立清、小兒至寶丸等)與抗生素(尤其是口服抗生素)、水楊酸鈉、阿司匹林、煙酸并用時,可降低淀粉酶的活性,如必須聯用,至少要間隔2小時。 1.3增加毒副作用 1.3.1含氰甙成分的桃仁、苦杏仁、銀杏、枇杷仁等組成的中成藥,不能與麻醉藥、鎮靜催眠藥、止咳藥如可待因、嗎啡、杜冷丁、阿片制劑、苯巴比妥、利眠寧、安定等聯用,它們合用會引起延髓呼吸中樞抑制甚至呼吸衰竭,并損害肝功能。含桃仁的步長腦心通膠囊,含杏仁的蛇膽川貝液等復方制劑與此類西藥合用時也應注意,密切觀察病情。 1.3.2雷公藤與氯霉素長期合用,兩者都能抑制骨髓造血機能,可引起白細胞減少,產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3.3含牛黃的中成藥與苯巴比妥、嗎啡、水合氯醛等中樞抑制藥物合用時,因牛黃會增加對中樞的抑制作用,故西藥應減量服用。 1.3.4大活絡丹、九分散、半夏露沖劑等含麻黃的中成藥與呋喃唑酮、苯乙肼等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前者所含的麻黃堿可促使神經末梢中的去甲腎上腺素大量釋放,后者可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使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不被酶破壞,造成上述神經遞質蓄積于神經末梢中,導致高血壓危象和腦溢血。 不少中西藥物伍用后,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不易被胃腸道吸收的沉淀物、絡合物或其他新化合物,影響藥效。 2.1含金屬離子的中成藥與西藥的相互作用 含鈣較多的石膏、龍骨、龍齒、牡蠣、珍珠、蛤殼、瓦楞子等中藥所組成的中成藥,與四環素類藥物同服,由于這類西藥為氫化并四苯的衍生物,其分子中含有酰胺基和多個酚羥基,能與鈣離子形成絡合物而降低其溶解度,使四環素類藥物的療效降低。含鐵、鎂、鋁、鉍較多的磁石、代赭石、赤石脂、自然銅、礞石等所組成的中成藥,與四環素類藥物同服,在體內也可生成難吸收的絡合物,使血藥濃度下降,抗菌作用降低。 2.2含有機酸成分的中藥如五味子、女貞子、山楂、山榮草、烏梅等組成的中成藥,與西藥碳酸氫鈉、氫氧化鋁凝膠、胃舒平、氨茶堿等堿性藥物同服,由于酸堿中和,使中西藥均失去療效;與紅霉素同服,可使紅霉素在酸性環境中的殺菌力大大減弱,甚至使化學結構遭到破壞,降低生物利用度,影響療效。 2.3含有堿性成分硼砂、碳酸氫鈉的中成藥與左旋多巴同服,可使相當部分的左旋多巴分子降解,生成無生物活性的黑色素,降低療效。 2.4含生物堿的川烏、黃連、黃柏、檳榔、馬錢子等組成的中成藥與含碘離子的碘喉片、碘化鉀、碘化鈉同用,在胃酸作用下,碘離子能沉淀大部分生物堿,降低療效;與重金屬鹽類的西藥如次硝酸鉍、硫酸亞鐵、氫氧化鋁凝膠、胃舒平、硫酸鎂聯用,也可產生沉淀反應,療效降低。 2.5含甙類的人參、黃芩、大黃、龍膽草等所組成的中成藥,與酸性較強的維生素C、煙酸、谷氨酸、胃蛋白酶合劑等合用,在酸性過強的條件下,可使甙類分解成甙元和糖,使中成藥療效降低。 2.6含丹參的中成藥,與胃舒平同用時,丹參酚與胃舒平中的鋁離子結合,生成丹參酚-鋁絡合物,不易被腸道吸收;丹參注射液與細胞色素C混合靜滴,丹參酮中的酚羥基可與后者所含鐵離子形成絡合物,使藥液混濁,致使兩藥的作用降低。 2.7含有柴胡、桑葉組成的中成藥,與含金屬離子的西藥氫氧化鋁凝膠、胃舒平、碳酸鈣片、葡萄糖酸鈣片、硫酸鎂、硫酸亞鐵、次硝酸鉍等合用,能產生絡合物而降低療效。 2.8含有朱砂的中藥如朱砂安神丸、人丹、七厘散、紫血丹、蘇合香丸磁朱丸等不宜與溴化鉀、碘化鈉、硫酸亞鐵、亞硝酸鹽等同服,朱砂所含的汞離子可被還原產生溴化汞、碘化汞等有刺激性的沉淀物,引起藥源性腸炎。 2.9含有雄黃的中藥如六神丸、喉癥丸、安宮牛黃丸、牛黃解毒片等不宜與酶制劑合用,這些中藥中所含砷化物可結合酶制劑中的活性基團而使酶失活,降低療效。上述中藥也不宜與硫酸鎂、硫酸亞鐵等同服,因雄黃所含硫化砷易被氧化而增加毒性。 3.1中西藥相互作用影響吸收 3.1.1含有機酸成分的中藥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同服,可減少抗生素的吸收,降低抗菌活性,影響療效。 3.1.2含顛茄類生物堿的藥物(如洋金花、天仙子、曼佗羅、華山參、顛茄酊、顛茄合劑)不宜與強心甙類藥物同服,同服將使強心甙類藥物的吸收增多,誘發中毒。 3.1.3含生物堿的中成藥與堿性較強的西藥碳酸氫鈉合用,會降低生物堿類藥物的溶解度,影響吸收,降低療效。 3.2中西藥相互作用影響藥物分布 硼砂及其制劑不宜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合用,合用將增加腦中的藥物濃度,使氨基糖苷類藥物的神經毒性作用加強。 3.3中西藥相互作用影響藥物代謝、排泄 3.3.1含有堿性成分硼砂、碳酸氫鈉的中成藥,與弱酸性西藥如苯巴比妥、阿司匹林、水楊酸鈉、消炎痛、呋喃坦啶、抗菌增效劑、頭孢菌素、羥氨芐青霉素同服,可使這些藥物離子化程度增高,腎小管對其重吸收減少,排泄增加,血藥濃度降低,影響療效;與奎尼丁同服,因堿性中成藥能堿化尿液,增加腎小管對奎尼丁的重吸收,排泄減少,血藥濃度增加,引起奎尼丁中毒。 3.3.2含鉀離子高的中藥如澤瀉、金錢草、白茅根不宜與保鉀類利尿藥安體舒通(螺內酯)、氨苯喋啶等合用,合用將引起鉀離子排泄減少,導致高血鉀等副作用。 3.3.3山楂、烏梅、生脈散、五味子丸、保和丸等不宜與磺胺類藥物合用,因這些藥物能酸化尿液,使尿中的磺胺類藥物結晶析出,引起泌尿道出血。 含乙醇的中成藥酒如風濕酒、藿香正氣水、人參酒以及其他一些民間驗方等,所含乙醇具有一定的抑制中樞、擴張血管、誘導肝藥酶等作用,由其引起的相互作用較多且較復雜,在臨床應用中應加以注意。在此單獨討論。 4.1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呋喃唑酮、異煙肼)聯用,既可致乙醇氧化不全,產生乙醛,導致高乙醛血癥毒性反應,又能使組織內的去甲腎上腺素等單胺類神經遞質不被氧化破壞,增加機體對藥酒中乙醇的敏感性,可產生惡心、腹痛、頭暈、呼吸困難等嚴重的中毒反應。乙醇還可使異煙肼誘發肝毒性,并加速異煙肼代謝,因此服用異煙肼患者應避免服用含醇藥物及飲料。 4.2與三環類抗抑郁藥多慮平、丙咪嗪、氯丙咪嗪等同服,可使其代謝增強,從而增強三環類抗抑郁藥的毒性,重者可導致死亡。 4.3與具有血管擴張作用的藥物胍乙啶、利尿酸、噻嗪類利尿藥等合用,乙醇與其作用協同,可加重體位性低血壓。 4.4與抑制乙醇代謝的氯丙嗪、奮乃靜等吩噻嗪類藥物合用,可使乙醇分解緩慢,使惡心、嘔吐、頭痛等毒性癥狀加重。 4.5與阿司匹林、水楊酸鈉等抗風濕藥同服,可能增加消化道的刺激性,嚴重者可致胃腸出血。 4.6當患者服用藥酒或飲酒時,同時服用頭孢唑啉、頭孢噻肟、頭孢哌酮等頭孢菌素時,患者可能發生戒酒硫樣反應(雙硫醒反應),表現為面部潮紅,血壓降低,心跳加快等癥狀,其原因為該類頭孢菌素含有的硫甲基四氮唑側鏈抑制了體內乙醛分解酶,因此使用該類抗生素5天之內不要飲酒。 4.7在長期服用或過量用藥酒的同時,又用胰島素或苯乙雙胍、格列本脲等降糖藥,因酒精有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強其作用,使患者出現嚴重的低血糖和不可逆性神經系統病變。 4.8長期大量服用藥酒,同用雙香豆素類抗凝藥時,會因酒精的酶誘導作用,使肝臟藥酶活性加強,加速抗凝血藥的代謝,使藥效降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