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對不如意的事,有一些負面情緒很正常,這里關鍵是多長時間可以恢復。 原本想將這個講義大致翻譯一下,供大家參考,真想翻譯的時候才發現里面有很多內容像課本一樣,所以在這里只和網友們分享一下我對這次講座的心得,這次講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父母要在一定程度下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自己想辦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里父母干什么呢?父母要充當一個支持者的角色。這其實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對孩子要放手!要散養!但是如何放手?如何散養?我今天要對這個話題多說兩句。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般父母如何做呢?一般情況下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告訴父母:“我的筆(鉛)斷了了!”父母馬上回答:“你用轉筆刀削一削不就完了!”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為什么要問?孩子為什么在這件小事上對父母還有依賴?因為他每次問都可以從你這面得到“幫助和指點”,你的回答雖然帶有埋怨的口氣,但是父母還是實實在在地“幫助”了孩子,這點小事孩子都像你尋求“幫助”,那以后的大事呢?父母為什么要這么不假思索地“幫助”孩子?有的父母認為:1)孩子有點困難,幫他克服一下是父母的責任,也可以說是愛孩子,父母不想讓或看到孩子難過、沮喪;2)孩子畢竟還小,我不告訴他,他怎么能解決呢?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掙扎、沒有痛苦,同時孩子和父母也節省了時間,幾全其美的事為什么不做呢?!但是父母有意無意的這么一“幫”實際上是暗示孩子:你不行,爸爸媽媽行。這不叫愛,這叫害。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思考機會,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鍛煉一下他的復原力(這也是復原力不同于彈簧彈力的一點,彈簧總拉來拉去會“疲勞的”,人的復原力猶如人的肌肉,越鍛煉就越發達,前提是不能超過其承受力。)其實真實的原因是父母想省事,在這個例子里父母想通過簡單的回答一句,讓事情全部解決。 ----父愛本色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