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7年,西藏地方薩迦派政教領袖薩班與坐鎮涼州(今甘肅武威)的蒙古王子闊端(窩闊臺子)會晤,商談西藏地方歸附大蒙古國的條件,和平地將西藏地方納入大蒙古國(1271年改稱元朝)行政管轄之下,從而掀開了西藏歷史發展嶄新的一頁。薩班何許人也?涼州會談何等要事?值得深究,也耐人尋味。 薩班:學貫五明的班智達 薩班(1182年—1251年)是“薩迦班智達”的簡稱,法名薩班·貢噶堅贊(慶喜幢),是著名的“薩迦五祖”之一。古印度把通達“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的人稱為“班智達”,意為“大學者”。薩班意即薩迦派的大學者,他是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薩班不僅智慧超群,而且博聞強識,勤勉有加。薩班幼年從伯父受“沙彌戒”,出家后改名為“貢噶堅贊”。天資聰穎的薩班9歲就開始為人講經說法。l8歲研讀世親撰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23歲學習《量釋論》等7部“因明”論著,以及《現觀莊嚴論》,“正確證悟聲明、因明、修辭、韻律、詞之修飾、密宗、般若波羅蜜多、論部、律部等諸經教和道理之精要,獲得諸藏無畏之辯才,得神鬼人三者之慈心。”25歲從釋迦室利受比丘戒,取法名“薩班·貢噶堅贊”。 學習方法得當,天分高兼之以勤勉,使薩班的學習之路順暢而通達,很快就成為通曉五明、享譽西藏地方乃至印度佛教界的大學者。《薩迦世系史》在記載薩班求學經歷時,說他依止高僧大德,求學一切知識;知難而進,融會貫通,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地。薩班在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時說:“我之所以精通因明、聲明等五明以及般若、俱舍等五部大論、密續,人神共敬,并且元朝皇帝等許多有權勢的人也向我求法,敬重我,都是源自我視師如佛、如法學修所致。”薩班沒有去過印度,但由于他超群的學術造詣,他的名言被懸掛在印度佛教名剎那爛陀寺的門口。 薩班也是一位個性鮮明、非常自信的學者。他曾宣稱自己精通聲論,可謂人師;通曉韻律,明于詩詞;講述詞藻,無人匹敵;內明外明遍知,智慧無與倫比。“凡此種種,皆為薩迦之人,其余學者不過吾之形影。”如此自負的自我評價也給他招來為數眾多的挑戰者,其中一位名叫措杰噶瓦的外道,即前來濟嚨(今西藏吉隆縣)要與薩班辯論。雙方約定,辯論中輸掉的一方要皈依對方教派。結果薩班不負重望,贏得了辯論。按約定措杰噶瓦皈依佛法,成為了薩迦班智達的弟子。薩班不僅保全、而且弘揚了藏傳佛教。 薩班勤于著述,著作等身,不乏開山之作。聲明類論著如《入聲論》,因明類如《正理寶藏論》,佛學類如《釋迦牟尼贊》、《三律儀論》等。薩班所著《薩迦格言》,更是西藏格言體文學的開山之作,富于哲理而膾炙人口,在藏族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涼州會談:為西藏納入元朝中央政府行政管轄之下奠定了基礎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亞洲大陸北方草原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此后數十年間,成吉思汗及其后繼者不斷擴展蒙古汗國的統治勢力,形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元太宗窩闊臺在位期間派王子闊端駐守涼州,經營西藏。1239年,闊端令大將多爾達率軍萬人進入烏思藏(今西藏)偵察虛實。多爾達報告闊端:“現今藏土唯噶當巴叢林最多,達隆巴法王最有德行,直貢巴京俄大師具大法力,薩迦班智達學富五明。”闊端經過權衡,決定邀請薩班前來涼州會談。于是,闊端向薩班發出了具有最后通牒性質的邀請書。 薩班面對西藏地方百姓安危和個人年邁體弱的狀況,毅然選擇了前者。1244年,年屆63歲的薩班帶著兩個年幼的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從薩迦寺動身前往涼州。薩班伯侄沿途走訪西藏高僧大德和政教領袖,了解其立場觀點,歷經兩年長途跋涉,于1246年抵達涼州。 1247年,薩班在涼州與闊端會晤。闊端欽佩薩班智慧、學識與品德,承諾放棄武力進攻西藏,并邀請薩班前去蒙古傳授佛法。雙方經過協商,確定了西藏地方和平統一于大蒙古國的條件。其內容以薩班致西藏各地方政教首領一封信(即《薩班致蕃人書》)的方式保留下來。其主要內容有:一、歸附者官居原職;二、繕寫各地官員姓名、百姓數目、貢品數額等各三份,一送闊端,一送薩迦,一由各長官收執;三、繪制一份歸附者與未歸者之地圖;四、一切都須與薩迦金字使者商議而行。 經過商談,西藏地方各政教勢力達成一致,接受雙方達成的條件。藏文史書《賢者喜宴》記載,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吐蕃譯師及僧人大多前來蒙古地區。他們憑借各自所聯合的力量尋求“桂本”(擁有私有莊園的農奴主)之職,總共有十一個勢力集團。大蒙古國統治者根據這一情況,在西藏清查戶口,推行千戶萬戶制度,通過十余年的努力,在西藏地方建立起完整的行政管理體制與制度。涼州會談揭開了西藏歷史發展新的一頁,為西藏納入元朝中央政府行政管轄之下奠定了基礎。 涼州會談之后,薩班留在涼州,不僅為闊端治好了多年不愈的頑疾,還扮演了供應上師的角色。同時,薩班也精心培養他的兩位侄子,以接替自己的政教職位。他讓長侄八思巴學習佛法,幼侄恰那多吉學蒙古語,娶蒙古公主,繼承其行政職權。1251年藏歷十月十四日薩班卒于涼州,終年70歲。 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轄歷經七百余年從未間斷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命其統領天下釋教。1264年,立總制院管轄全國釋教和吐蕃僧俗政務,以國師領之。同年,八思巴回到西藏,完善了西藏地方行政管理體制,設置宣慰司等機構后,返回中都(燕京)。1269年,八思巴創制成以藏文字母為基礎的蒙古新字(后人稱為八思巴字),元世祖下詔頒行。 1271年,忽必烈依《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意,改國號為“元”。西藏地方隨之歸屬元朝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元朝在中央設置總制院(1288年改為宣政院),在地方設立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今西藏自治區,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藏東、滇西北、川西、青海南部等地,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今青海、甘肅等省部分地區。元朝在西藏地方清查戶口、設立驛站、派駐軍隊、征收賦稅,實施了充分有效的統治。 1274年,八思巴再度返回薩迦,處理西藏地區政教事務,忽必烈皇太子真金隨行,八思巴為其講授佛法與俗世法的關系,形成名著《彰所知論》。在該書中,八思巴從佛教立場提出了為元朝統治者正名,及維護元朝在全國大一統地位的理論。 自蒙元時期西藏納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轄之下以來,歷經七百余年,明清和民國政府均沿襲這一統治,期間有松有密,但從未間斷。回顧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行使行政管理的歷程,考察西藏地方與祖國內陸密切交往的歷史,人們不能忘記薩班這個杰出的政教領袖人物,也不能忘記影響了整個西藏歷史發展軌跡的涼州會談。 (作者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