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聽懂肖邦的夜曲?希望下面的內容能幫到你~ 降b小調夜曲Op.9-1 作品九號中有三首夜曲,這是肖邦最初出版的夜曲,因此人們常把它拿來與菲爾德的作品相比較。出版后的次年即1833年,德國著名的批評家雷斯塔普曾指責說:“肖邦雖然不是直接借自菲爾德,卻是仿效了他的旋律及伴奏法”。對此尼克斯做了反駁:“這批評雖然有些正確,但是說‘仿效’是不正確的。何況藝術家受到前輩形式的影響而創作時,即使采用了前輩的方法,也是極為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說類似并非特殊的現象,只是一般說來都是如此罷了。正如作品的內容,肖邦充分地要求著他自己的獨創性。他那最初的夜曲第一、第二首(尤其是第二首)中隱現出菲爾德痕跡,到了以后的同類作品,形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首夜曲雖然是肖邦最初發表的,但卻是非常優美、情緒豐滿的作品。尼克斯說:“充滿了夢中飽滿的甜蜜歡樂。那是把黃昏、夜的寂靜以及從這些產生出來的,統統給表現得淋漓盡致”。樂曲為甚緩板,三部曲式。中段由八度奏出的降D大調旋律非常甜蜜,此曲的魅力也在于此。 降E大調夜曲Op.9-2 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曾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樂器的獨奏曲。全曲有三個主題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題恬適華美,猶如表情豐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調。這一主題在整首樂曲中反復了三次,情緒連貫,但是旋律的裝飾性變化很大,具有較強的即興色彩。在第二主題中則注重于速度的變化。接著再現的第一主題,其即興特點增強,整個樂句的裝飾性變化使旋律成為斬不斷的情絲,訴說著內心的甜蜜和辛酸。以上兩個主題重復一遍后,出現了第三主題,形成臨近結束的氣氛,第三主題變化重復后出現富于熱情的華彩段落,最后,樂曲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B大調夜曲Op.9-3 稍快板,三部曲式。從速度標記上可以看出,這不是一首夢一般的夜曲,而具有快活詼諧性格的暗示。第一段有著非常復雜的結構,從B大調轉至升F大調再轉回B大調。中段轉到b小調,速度變為'急促地',加進了激烈的戲劇性情緒。在b小調的進行曲風格的旋律出現之后,由升f小調的新旋律接續。當第一段縮短再現后進入非常優美的、充滿魅力的尾聲。 F大調夜曲Op.15-1 作品十五號有三首樂曲,其情緒的真摯、旋律的優美、構成的巧妙,都超越了作品第九號。這首夜曲采用行板,三部曲式。開始是清朗典雅的行板主題,其旋律中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構成的轉交尤其醒目,這個雅致的旋律非常具有魅力。中部是有魄力、近似暴風雨的激情部分。當它結束時,一切又回復到開始時優雅的情緒。 升F大調夜曲Op.15-2 g小調夜曲Op.15-3 肖邦曾在本曲的草稿上寫道:“在《哈姆雷特》上演之后”。而在經過思考之后,他又抹掉了這句話,改寫:“不!還是任意地去想像較好”。由此我們不難知道,肖邦作曲時的靈感有些是得自于詩句。這首夜曲,受到《哈姆雷特》的影響有多大,那是我們無法知道的。不過,那部富于深刻的哲理及心理的悲劇《哈姆雷特》,曾給予肖邦深刻的印象,使他在創作的發展上,寄予很大的希望是無庸置疑的。樂曲采用慢板,二部曲式。第一主題在呻吟、悲嘆、啜泣中帶有反抗。直到頂點,音樂才漸漸地平靜下來,在優美的轉折后,成為幽靜的鐘聲,然后出現安慰與希望的第二主題。 升c小調夜曲Op.27-1 這是肖邦夜曲中最陰郁、最壯大的一首。哈涅卡曾說:“中段有著貝多芬的風格”。樂曲雖然短小,卻充滿了肖邦的天份,可很明顯地看出這是他頂峰時期的杰作。庫勒普斯基說:“在此我們的肖邦完全脫離了菲爾德風格,肖邦的詩情穿上了厚厚的魔術外衣。”樂曲是甚慢板。在六連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聲奏出暗淡的旋律。這段旋律經過種種轉調,不安之情愈來愈劇烈。一進入速度轉快的中段,當即出現悲痛的第二主題,逐漸獲得力與熱而轉變為憧憬的明亮世界。 降D大調夜曲Op.27-2 是與第二首(Op.9-2)、第五首(Op.15-2)同樣著名的夜曲,要求有較高的演奏技巧。全曲由兩個主題及其兩次再現組成。第一主題柔美而略帶傷感,具有夜曲典型的深思而又抒情的特點。第二主題用平行三度、平行六度等音程裝飾,凝練而優雅。第一主題再現時較完整。第二主題再現時雖保持用雙音裝飾的特點,但變化甚多,憂郁的情調在展開過程中有時變得熱情洋溢。 B大調夜曲Op.32-1 作品三十二號包括兩首夜曲,被演奏的機會較少,原因是它們欠缺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樂曲那種甜美的旋律,也沒有戲劇性的效果。不過它們有著溫雅的情緒和親切的感覺。尤其是第一首B大調,可以看出它的優美、夢一般的單純的風格。庫勒普斯基曾說:“此曲要像莫扎特的詠嘆調般簡樸地,差不多全不用踏板地演奏”。它在音樂上的特征是旋律經常中斷,突然地插入延長記號,然后是優美的裝飾樂句而終了。最后的尾聲,以非常劇烈的姿態及強烈的熱情興起,這也是此曲最有價值的地方。自始至終用行板。 降A大調夜曲Op.32-2 慢板,三部曲式。在第二主題出現的同時,先前沉靜的氣氛完全改變,成為暴風雨似的熱情。當這種激動結束后,第一主題再現。 g小調夜曲Op.37-1 G大調夜曲Op.37-2 c小調夜曲Op.48-1 作品四十八號的兩首夜曲是肖邦成熟期的作品。尤其這首c小調夜曲是他夜曲中最壯大的一首,脫離了傷感,充滿了高貴的情緒,讓我們看到的是偉大的、男性的肖邦。樂曲采用慢板,三部曲式。 升f小調夜曲Op.48-2 這首夜曲的序奏與最初的主題有著挽歌式的情緒,尼克斯說:“有著令人不禁落淚的甜美”。小行板,三部曲式。樂曲的開始主題經兩次反復后,轉為全然不同性格的甚慢板中段。肖邦的學生格德曼說,當肖邦教他彈這首夜曲時,曾指示中段的右手要用宣敘調來表現,而且“最初的兩個和弦要像暴君的命令一般,其余部分則以憐憫的感情來彈奏”。 f小調夜曲Op.55-1 這首夜曲比較容易演奏,因此為許多人所愛。音樂評論家們說此曲內容陰郁、充滿傷感。庫勒普斯基說:“悲傷逐漸筑高,成為失望的叫喊。隨后因希望而緩和”。克拉克表示:“讓人想起一位離開自己所愛的家庭,所愛的人們,寂寞地、悲傷地在旅途上的游泳者。中段是進行曲風格,猶如在說,前方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氣,也更富于熱情。尾聲是終于到達目的地時的感恩心情”。這兩首夜曲都題獻給曾經鼎力援助過肖邦后期生活的高貴女友,蘇格蘭的珍妮·史達林克小姐。樂曲用行板,三部曲式。第一段從f小調開始,轉為降B大調,再轉回f小調。中段情緒轉為激情,速度也逐漸加快,經各種轉調后再現第一段進入尾聲。 降E大調夜曲Op.55-2 B大調夜曲OP.62-1 E大調夜曲Op.62-2 卡拉索夫斯基說:“肖邦在去世前三年所作的這首夜曲,其洗練的和聲及甜美的旋律,猶如夢幻一般”。第一主題之后經間奏進入第二主題,克拉克說:“這里有激烈的性格。”高音部與低音形成激烈的敵對式的對話,采取反復進行的方式處理,這首夜曲比同類作品中的任何一首的旋律及和聲部分都要豐富。 e小調夜曲Op.72 這首夜曲是肖邦十七歲時,也就是華沙中學畢業那年的作品。樂曲構成比較簡單樸素,伴奏音型始終相同。采用行板,三部曲式。第一段的主旋律到中間轉調,出現新旋律。在重現第一段后,進入尾聲而結束。 升c小調夜曲 此曲目前一般都稱為《夜曲》。可是1875年,賴特格貝爾把另三首瑪祖卡舞曲與此曲合輯初版時,標題為'慢板',并另加“表情豐富的緩板”的字樣。后來,勃拉姆斯手抄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把標題的“慢板”字樣刪掉,所以當它被收錄在普萊持科布社出版時全集里時,曲名就叫“表情豐富的緩板”了。這首曲子計有四種不同的手稿,其中現存的有三種,彼此的細微末節迥異。最初賴特格貝爾以'慢板'之名出版時,樂譜開頭的地方另寫了'姐姐魯德伊卡為了練習我的第二號協奏曲之前要彈的'字樣。這是肖邦于1830年自維也納寄給家人的信里,在此曲的抄本上草草地寫下這些字的,所以此曲可能是為他姐姐魯德伊卡而寫的。由于這封信后來佚失,以致無法確定這件事。不過這封信在散佚之前,魯德伊卡抄了下來,所以成了賴特格貝爾出版時的憑證。這份手抄譜在蕭邦去世之后,在他的遺稿中被找了出來,發現跟他的親筆稿有異,所以推測是根據修訂過的“原稿”抄過來的。 c小調夜曲(無作品編號) 這首夜曲只有四十五小節,曾與降E大調“最緩板”合輯,由魯德易·布洛美斯基編輯后于1838年在華沙出版,后來被埋沒。到了本世紀1937年再版之后,才引人注目。此后亦經由法國著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柯爾托之手再版。 |
|
來自: Apersons狂歡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