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老認為,針灸是通過經絡穴位,從外治內的醫療方法,做為一名針灸醫生,必須掌握理、法、方、穴、術5種基本要領,而其中之“術”尤為奧妙精深,臨床上采用何種針刺手法是療效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常強調:“針刺手法,十分重要,沒有辨證配穴,抓不住病機;沒有熟練手法,也不能針到病除”。“難不在穴,在手法耳”。只有正確地操作針法,才能有好的療效出硬。有時操作方法的正確與否,還起決定性作用。尤其對一些急性病癥,合適的針刺方法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反之則會無效,甚至導致不良后果。 茲就鄭老的針刺手法模式作一初探。 1揣穴 《難經》云:“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之處。”鄭老在臨證時注重進針前以左手揣、按、循、摸以確定穴位的準確位置,常用方法有:指切法、分撥法、按壓法、旋轉法、滾搖法、升降法等。其目的是:揣摸肌肉的厚薄、孔隙之大小,指感的位置;分撥穴位結構層的肌腱、血管;確定進針方向和深淺;輔助刺手進針;令氣血宣散,下針不傷營衛。 2順序 臨床上鄭老非常重視針刺穴位的順序。一般是自上而下,若處方中有頭部、胸腹部、四肢部穴位時,則先針頭部,次上肢,中胸腹,后下肢的順序進行操作。若為同經穴位,則采用通經接氣法,即從上至下,使氣感按節傳遞。而特殊情況又特殊對待。如治療崩漏,則先取脾經隱白穴益氣統血,配肝經行間穴理氣和血,再針人中穴提氣攝血。若病原在下,則先針下后針上,病原在上則先針上后針下。四肢取穴,有時也用擔截法。 3進針 主要采取右手快速進針法,左手輔助,如指切速刺法,刺入捻進法,但有時也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穴位采用緩慢捻進法、指壓切入法、壓針緩進法等。進針后,即根據辨證需要或采取徐緩推進毫針,或采取分段分部進針。但進針關鍵是針向病所。 4候氣行針 鄭老常告誡學生,每次進針后,必先候氣至。氣至感應醫患兩者均可察知,然后根據氣至再使用手法。若針已至所定部位仍無氣至,就應采用催氣方法以使氣至,常用方法是:退針至皮下,改變針刺方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地反復搜尋針感,以得氣為止,或采用循按穴位附近,或彈振針柄,如法仍無氣至,則可重新移動針刺部位或調整針刺方向,一般即可得氣。行針時,左手在針穴上下、左右配合,一者可候氣催氣,另外還可關閉以使氣至病所,刺手一側指、腕、肩、腰協同用力于針,同時根據病位表里深淺來決定針刺和行氣之部位,如病在淺表,就在天部產生感應;病在肌肉半表半里,就在人部產生針惑傳導;病在臟腑等深層部位,就應在地部候到感應使之傳導;另外,根據病情之虛實,而決定針法之補瀉。鄭老常采用復式補瀉程式,虛證及針下空虛者,采用彈、捻、提、按、推等補法促使針下稍澀,產生熱感傳導以補其虛;實證及針下緊澀者,采用搓、搖、循、攝、飛等瀉法,使針下松滑,產生涼感以瀉其實。他常強調,針刺操作的關鍵在于力達針尖,而不在針柄。補法常在得氣后“推而內之”,針尖頂住惑覺,使針下有沉緊感;瀉法常在得氣后“動而伸之”,針尖拉住感覺,使針下由沉緊變松滑。燒山火補法是鄭老常用的一種針刺補法,通過三進一退的運針過程融合提插、捻轉、九六、呼吸、迎隨、開合等手法中的補法于一體,以產生熱感為目的;而透天涼手法則是在一進三退運針過程中各種瀉法的綜合運用,以產生涼感為目的。在運針過程中,鄭老強調要主輔有序,有的放矢,對于處方中的主穴,常施以較重的手法,力求氣至病所的效果,對輔穴則不追求過強的刺激,只求得氣為度。同時鄭老非常重視守氣,認為守氣是補瀉手法的關鍵,補法守氣即在施行補法后,左手配合,右手握針,使針尖持續頂著感覺向前向下用力捻1~3分鐘,使針尖沉緊感加強,當達到一定程度后(患者能忍受),即可產生熱補的效應;瀉法守氣即在施行瀉法后,右手握針使針尖拉著感覺向外向后捻轉,手不松開,持續拉著感覺守氣1~3分鐘,使針下空虛感達到一定程度后,即可產生涼瀉效應。 5時間 每穴行針1分鐘左右,但主穴一般要守氣1~3分鐘,以保持針感感覺時間延長,加強針法的持續作用,使針感存在于整個留針過程中,所以鄭老在留針期間很少復行針,而留針時問長短則依病情、穴位而定,一般情況下,手法得氣后即出針,如風池穴、背俞穴;初病、年老體應患者或可留針10~15分鐘,而一些頑癥、痛癥、痙孿、寒癥等。須留針時間較長,一般在30分鐘左右,甚者可達1小時以上,面部痙攣及長期胃痛等頑癥還可采取局部埋針1~3天不止。留針完畢即可捻轉出針。 鄭老強調在針刺操作過程中必全神貫注,心手合一,左右協調,并要求病人情緒穩定,若病人匆匆趕來,則讓其休息片刻以緩解緊張。在行針時,設法引導病人注意力,使其意念與針感同時作用,并不斷詢問病人感覺如何,不忽視病人痛苦。鄭老針刺手法功深精妙,不論緊提慢按,緊按慢提,左右捻轉等都包含著多個變化程式,捻轉中融合了提插,提播中也包含了捻轉。尤其在針體用力方法上,更體現了他的獨到之處,看似操作針柄,但真正用力卻在針尖,無論青龍擺尾,還是白虎搖頭,都是在針尖產生補瀉作用,并能隨機調節針尖的力度、速度、幅度及針感的強度和傳導,且隨著每一操作環節的進行,病人都有特定的感覺表現。幾十年的臨床實踐,鄭老在充分繼承家傳手法的基礎上,吸收了歷代諸家針刺術式的精華,創立了自成一體之針刺手法,其特點是:術式靈活豐富,臨床應用得氣快、感應強、傳導快、刺激量可靈活調節,療效顯著,是一般針刺手法不可比擬的。上一篇:[原創]中醫藥產業化是振興民間中醫的好路子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