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端紫翠影重重|王其華葡萄畫集 王其華,1949年生于天津,別署伯牧,山東省寧津縣人。先后學習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天津美院美術教育專業。曾任天津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天津政協書畫研究會理事、天津市河西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商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藝術研究所所長、教授。 碩風 138X68 王其華的作品曾于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德國、保加利亞及我國香港、臺灣展出,多次于美國舉辦個人畫展。曾赴東亞、歐洲、美洲諸國進行藝術考察、交流。其大量作品及論文發表于國內外報刊及畫冊。主編《大學美術》、《關增鑄評集》、《美術系教師作品集》、《松柏石瀑白描集萃》、《中國天津商業大學造型藝術作品集》等多部;出版《王其華葡萄畫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其華》、《王其華作品選》、《王其華花鳥畫——葡萄輯》、《色彩寫生集》、《王其華花鳥畫集》、《葡萄畫法》、《學畫葡萄》、《工筆葡萄技法》、《王其華花鳥畫精品集》、《王其華工筆花鳥畫藝術研究》、《王其華花鳥小品精選》《其華·其人·其畫》等專集、畫冊三十余部。 葉子成蔭子滿枝 68X68 王其華的中國畫以葡萄題材聞名于海內外。著名美術評論家孫克著文:王其華師從蘇葆珍先生學過畫葡萄,并進而在形神上更有完美的表現。就我個人看,王其華在畫面意境的構筑上,葡萄造型的筆墨運用上都更富變化,更具畫意,在畫葡萄這一具體物象時不可回避的寫實性的表現中,比前人更為趨雅而脫俗,其中為營造意境,諧調色彩等所做的努力,所付出的精力是可想而知的。他的葡萄所以畫得好,和他對在這一門藝術上付出的辛勞和創意是分不開的。我深感他在學術上的深入嚴肅的態度和他在葡萄畫方面所做的多方探索,從生物的葡萄到筆下的葡萄,從觀察到寫生,從寫生到創作,從工具材質到意筆和工筆,層層解析,逐步深入,包羅廣泛,不厭其煩,既可見他對此道研究的深入和別有會心,更可見作為美術教育家的王其華在此盡顯其特有的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良師本質。 毫端紫翠影重重 ——王其華的葡萄賞鑒 李毅峰 記得明代徐渭有一幅《墨葡萄圖》上題有一首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葡萄本是一般的水果,但在徐渭的筆下卻變成了自己!這種借物喻已的手法以及被借的葡萄自此便成了士夫畫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和表現題材。 報秋 145X366 2011年 在當代畫家中,也有一位以畫葡萄著稱的畫家,他就是王其華。不同的是,徐渭用葡萄表達了一種懷才不遇的落魄心態,而王其華卻把葡萄張揚為一種向上的累累秋實,一種生命內在的生機和成就。傳統中國畫題材中,蔬果是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他們為什么選擇蔬果?為什么至今仍延續不衰? 冰骨珠璣 68X68 2006年 我們知道,歷史上傳統中國畫的創作是掌握在有權有錢有文化的士大夫手里。傳統文人是以“學而優則仕”為人生目的的,而繪畫則是其寄托情懷的工具。“聊寫胸中逸氣”,“寫心中不平之氣”是一個正常文人必須要做的情感轉移。一只毛筆,一篇文章,是他們最駕輕就熟的發泄途徑。他們得意時講孔孟,失意時講老莊,所以,天地自然的一切事物便成了他們筆下的獵物。山水、花卉、走獸、蔬果都有了筆墨華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使這些題材得以文隨代遷,就是書畫用筆同法,而這類題材的造型和表現與中國書法的用筆能巧妙地吻合。像“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就是此意。這些自然事物因其自然,便可與創作者的自然融會貫通,于是,筆墨生成的線條便能很好地在“寫意”和“似與不似”的美學觀指導下,為物造型,為物傳神。中國畫不同于其它的畫種,它有獨立的文化審美內涵。古人講作畫要“應目會心”,要“澄懷觀道”。王其華就是這樣的一位畫家。他多年來深研中國傳統繪畫,尤其對傳統文人畫的形式和內涵有著深入的領會。在當下注重生活素養的現實中,把生活的體驗和傳統的活性注入到創作中,使他的作品別有一種靈動。在創作上,他緊緊鎖住線這個中國畫的要憑。他把筆墨形式和傳統融入了他現在的繪畫,并形成了他的作品的內在的神。對古今畫家畫作的借鑒和繼承,他似乎更重視文人畫的率性寫真和抒情達意,特別是在葡萄題材的創作上,尤其能表達這種觀念,兼顧線的造型功能和抒情達意功能,兼顧傳統的形式特征和生活素材內在的活性,這使他的作品呈現出一派生機,顯露出他在藝術語言上的探索精神。 赤壁 90X98 2013年 葡萄容易畫實,不容易畫虛。因為作為雅俗共賞性的題材,對欣賞者來說,悅目的真實是第一要素。而對國畫的審美,“虛”是一個重要的范疇。但,“虛”不是空,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這包括用筆中的力的虛實,氣的虛實,行的虛實,還有構圖中的虛實,等等。王其華先生筆下的葡萄,無論是工筆的,還是寫意的,都能于實中含虛。在表現葡萄本身上,有時以淡墨勾勒,寥寥幾筆,不加填染,簡率中把草書的筆勢淋漓地展現出來。有時,濃墨重彩,完全寫實,但闊筆鋪陳的寫意背景,又與寫實的葡萄融為一體,靜中有動,實中藏虛,整體畫面富有變化和韻味。這種畫面經營和處理方法與王其華的學識和藝術素養有密切關系。王其華除了對傳統藝術有深入的研究外,對西方繪畫同樣也有深入的實踐。他的油畫和水粉作品功力深厚,都有專著和畫集出版。在國畫創作中,他把西畫中的造型觀和對色彩的理解運用到了中國畫創作中。所以,王其華非常注重造型,但他又不為“型”所拘,在“型”中大量地注入了“意”的成分。而在行意之間充分展現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他以“寫”行意,用線在“寫”和“意”之間進行造型和自我表達。寫意首先要表達書意,書意應是寫意的核心。傳統寫意雖強調“逸筆草草”,但同時也強調形象的可辨認性。石濤講的“似與不似”即是。“世以畫蔬果、花草隨手點簇者謂之寫意。”中國繪畫要求要變形適度,要合于心中的“意”。對書意所憑借的用筆,是在依照筆墨規范的前提下展開的自由抒發。以線為中心的造型規律是在書寫規律指導下形成的“寫意之鏈”與“用筆之勢”。寫意必以書意為前提,通過線造型以及其內在的獨立性,傳達創作者深厚的理想、境象和意趣。 翡翠晶瑩 絹本 114X73 1992年 在王其華的作品中,貫穿著傳統繪畫形式中的中國花鳥精神,這種精神是通過具體而微的技術來體現的。比如,中國畫講求形神兼備和氣韻生動,講求不似之似,講求詩情畫意,講求筆精墨妙,等等,都是憑借對工具和材料自由而規范的掌握和運用,達到對心的表現。在王其華的作品中,“寫形”與“寫神”是統一的。形與神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形生神,神寓形,花卉是這樣,蔬果葡萄也是這樣。五代畫家荊浩說:好的作品應是“氣質俱盛”。“氣”即自然景物之神,“質”即自然景物之形。氣質俱盛即形神兼備。形神兼備,方可談氣韻生動。他畫的一枝一葉,寫中帶工,重法度,雖覺草草,然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他畫的一花一果,妙在賦色,取象不惑而簡筆勾勒,神骨肉俱在,風神姿態盡在其中,都能傳出物象之神,體現出事物的內在生命律動。 花好月圓 96X96 2006年 中年的王其華正在醞釀著自我的創作轉型。他不滿足現有的藝術語言和既成形式,不同藝術類別的觀念、思潮、語言和形式已成為他的營養。他說,現在是應該求變的時候了,我們拭目以待。 2006.2 王其華葡萄畫集 冷玉 68X68 2006年 麗質仙客 68X46 1980年 凌空 90X98 2013年 綠云含玉 168X178 2000年 潤物 40X42 2003年 潤物細無聲 168X178 2002年 碩果圖 68X68 1997年 依依葉上煙 68X68 2002年 銀河瀉 紙本 186X500 2012年 知音 68X34 2012年 珠璧交輝 68X46 2002年 珠落玉盤 33x33 2000年 微信公共平臺聯盟: 5A畫廊、藝術公社、天涯藝術、藝術前沿、鴻宇軒畫廊、北山公書畫院、中國畫館、國畫藝術網、藝術頭條、河圖動漫文化有限公司、琉璃廠在線、仰山樓、延安當代美術館、中華墨寶聯盟、演旭囯畫研究會、中國水墨、紅色南梁中國畫研究院、望岱堂文化藝術館、徐州翰林畫苑、千遠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東方書畫網藝術門戶網站、書畫威海、北京國畫藝術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