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選方》卷十一:補髓丹【處方】 杜仲(去粗皮,炒黑色)補骨脂各300克(用芝麻150克同炒,候芝麻黑色、無聲為度,篩去芝麻)鹿茸60克(燎去毛,酒炙)沒藥30克(別研) 【制法】 上將杜仲、補骨脂、鹿茸一處為細末,入沒藥和勻,,再用胡桃肉30個,湯浸去皮,杵為膏,入面少許,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 【功能主治】 主老年腎虛,腰痛,臂痛,不可屈伸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0粒,空腹時用米飲或溫酒送下,鹽湯亦得,一日二次。 【摘錄】 《百一選方》卷十一 《十藥神書》:補髓丹【處方】 豬脊膂1條 羊脊膂1條 團魚1枚 烏雞1只 大山藥5條 蓮肉250克 京棗100枚 霜柿10個 阿膠120克 黃蠟90克 【制法】 將前四味制凈,去骨存肉,用酒350毫升,于沙甕內煮熟擂細;再用大山藥、蓮肉,京棗、霜柿四味修制凈,用井花水500毫升,于沙甕內煮熟擂細,與前熟肉一處用慢火熬之,卻逐漸下阿膠、黃蠟,與前八味和一處,研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并知母、黃柏末各30克,共300克,搜和成劑,如十分堅硬,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用木槌打如泥,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髓生精,和血順氣。主久癆愈后,髓干精竭,血枯氣少,疲憊未復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不拘時候,棗湯下。 【摘錄】 《十藥神書》 《百一》卷十一:補髓丹【處方】 杜仲(去粗皮,炒黑色)10兩,補骨脂10兩(用芝麻5兩同炒,候芝麻黑色無聲為度,篩去芝麻),鹿茸2兩(燎去毛,酒炙),沒藥1兩(別研)。 【制法】 上為細末,入沒藥和勻,再用胡桃肉30個,湯浸去皮,杵為膏,入面少許,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 【功能主治】 補益真元。主腎虛腰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0粒,食前米飲送下;溫酒、鹽湯亦得,2日1次。 【摘錄】 《百一》卷十一 《誠書》卷六:補髓膏【處方】 川芎1錢,龍膽草1錢,人參1錢,山藥1錢,枸杞子3錢,生地3錢,當歸3錢,麥冬、虎骨(酥炙)、紅花5分,甘草(炙)3分,龍眼肉1兩。 【制法】 水煎百沸,煉蜜成膏。 【功能主治】 解顱。 【用法用量】 方中麥冬、虎骨用量原缺。 【摘錄】 《誠書》卷六 《東醫寶鑒》卷四引《醫林》:補髓膏【處方】 黃犍牛前腳髓3斤,白蜜4斤(去滓)4兩,人參4兩,杏仁(并另末)4兩,胡桃肉50個(另研為泥),熟地黃(蒸為泥)1兩,五味子(另末)1兩。 【制法】 上拌勻,盛瓷缸,重湯煮一伏時取出。 【功能主治】 補精血。主虛勞。 【用法用量】 每服1大匙,溫酒下,日3次。 【摘錄】 《東醫寶鑒》卷四引《醫林》 《普濟方》卷一五四引《衛生家寶》:補髓膏【處方】 破故紙1兩(鍋內炒令8分熟,再入麻油半兩,同炒,以麻油香為度)。 【功能主治】 腰痛。 【用法用量】 上放冷,入胡桃肉同煎,藥并麻油爛嚼,鹽酒或鹽湯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一五四引《衛生家寶》 補髓青娥丸
【處方】 破故紙(酒浸1宿,以脂麻炒令香)4兩,菟絲子(淘凈,酒浸1宿,爛研成餅,候干微炙)4兩,韭子(炒)1兩,胡桃1兩(別研)。 【功能主治】 腰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 《魏氏家藏方》卷八 《全生指迷方》卷二:補髓丸【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骨蒸。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臨臥飲送下。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二 《瘡瘍經驗全書》卷十三:補髓丸【處方】 人參2兩,地黃4兩,鹿茸1兩5錢(酥炙),當歸4兩,枸杞子3兩,柏子2兩,茯神2兩,白術2兩,麥門冬1兩5錢,鐘乳粉7錢,沉香5錢,石斛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霉瘡病愈后精髓空虛者。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早、晚秋石湯點下;醇酒亦可。 【摘錄】 《瘡瘍經驗全書》卷十三 賴布衣傳人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