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也基本代表了這種身份轉換的三種路徑。一是從本科院校到高職高專,二是從本科院校到獨立學院,三是從公辦高職到民辦高職。其中,民辦高職院校直接聘請公辦職業院校的領導任院長,這也使得他們的管理經驗能更為快捷地復制。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校長的姚立寧任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原院長劉國生擔任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院長都是這種情況。 民辦高校看中其經驗和資源 在發展時間不長、民辦高等教育人才匱乏的當下,選擇有資源和經驗的公辦院校領導到校任職,是相對更為現實和可行的選擇。1992年7月成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籌備小組負責人,到2007年任期結束,俞仲文被稱為“中國高職教育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在他的帶領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享譽全國。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請他當院長,最近幾年發展迅猛。 俞仲文此前還曾在深圳大學工作多年,既有公辦本科高校,又有公辦高職的工作經驗。情況類似的,還有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院長黃樂覽,他在中山大學學習工作近20年后,2015年在公辦高職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任上退休。 當然,對廣東民辦高校來說,有多年民辦教育辦學經驗的人會更受歡迎。廣東文理職業學院院長齊凱琴曾在廣東石油化工高等專科學校任校長,后到民辦高職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擔任院長,這種“跳槽”經歷在民辦高校中并不多見。 進行諸多教學改革助力學校發展 記者發現,這些轉任民辦高校校長的人,都有豐富的從業經歷。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聘請朱家勇,就認為他“長期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科研、管理工作,教學經驗豐富,管理工作水平高”。 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擔任院長期間,俞仲文提出“園中校、校中園”的辦學思路。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廣州開發區,鄰近科學城,學校要成為科學園的園中校。在他看來,職業院校離開行業企業辦學是沒有出路的,必須全心全意、全方位為開發區的企業服務,為廣州和廣東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此要推進校企融合。 中山大學原副校長喻世友擔任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院長以來,進行諸多教學改革。前年開始全校范圍內轉專業不設門檻。今年在全校范圍內推進完全學分制改革,這在公辦高校中極為不易。在他看來,民辦高校在進行改革時因為沒有歷史負擔,相對更為容易。 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去年更名轉設為廣州商學院,這是廣東第一所完成更名改制的獨立學院,2011年開始擔任院長的楊文軒的努力無須諱言。有人認為,“廣州商學院成為廣東省第一所由獨立學院轉設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說明廣州商學院辦學水平得到全面充分認可,也是廣東高等教育近20年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選擇民辦高校收入更高空間更大 不應諱言的是,民辦高校的院長們,可以得到不低于公辦學校甚至更高的收入水平。有一所獨立學院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高薪聘請院長,看重的是院長對學校發展的貢獻,至于學校提供的收入,性價比其實極高。 此外,吸引這些院長們的還有成就感。雖然很多民辦高校辦學基礎沒那么好,但機制更為靈活,對有想法的院長來說,做事業的空間更大。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陳優生,推動校內學生實踐,相繼建立了安東尼服裝工程系實訓工廠、金融實訓中心、工商學院物流中心等20個校內實踐基地,70多個校內實訓室,這些實踐基地部分是生產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