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鮑故事看選人用人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鮑故事,非常感人,深入人心。管仲年輕時曾與鮑叔牙一起做買賣,賺了錢總是管仲分得多,鮑叔牙分得少。有人因此為鮑叔牙不忿,而鮑叔牙卻坦然一笑說:“管仲家貧,他分多一點,這是我自愿的。”管仲曾經作為普通士兵參加過幾次戰斗,但每次都是沖鋒時列在后隊,撤退時卻跑在前隊。因此人們譏笑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后,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并非怕死,而是因為他家有年邁老母,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多次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兩人因而結為生死之交。后來兩人同在齊國為官,管仲輔公子糾,鮑叔牙輔公子小白。在兩公子爭奪齊國繼承權的斗爭中,管仲曾經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然而小白最終獲勝繼任齊國國君,打算任命鮑叔牙為相國時,鮑叔牙卻冒著生命危險設法營救并極力舉薦管仲。管仲因而輔佐小白終于成就一代霸業,小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這就是齊桓公。在管仲臨終前,齊桓公讓管仲推薦相國繼任人選。管仲并沒有推薦自己的好朋友兼大恩人鮑叔牙,而是推薦隰朋,并勸桓公疏遠易牙、豎貂、開方這三位諂媚小人。管仲指出鮑叔牙為將為司寇綽綽有余,為相則不合適,因為他善惡過于分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樣是不能執掌全國政權的。鮑叔牙為此不但不怨管仲,反而更加敬佩管仲,因為他不為私情而忘記國家大計。隰朋為相不久死后,齊桓公任命鮑叔牙為相。鮑叔牙提出了罷黜易牙、豎貂、開方三位佞臣的要求,得到許可后才領命為相。但不久,齊桓公重新起用易牙等三人,鮑叔牙為此憂憤而死。管、鮑一死,易牙等三佞臣原形畢露,爭權奪利,肆無忌憚,掀起齊國內亂。導致齊桓公一代霸主居然臨死前連一口水都喝不上,連一個服侍的人都沒有,連一個子女都不在身邊,死后六七十天未能發喪,以致尸體腐爛生蛆,臭不可聞,其慘狀令人發指。 從管鮑的故事,我們在選人用人方面受到如下啟發: 1、選人用人應從崗位特點出發,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齊國正卿(相國)是一個地位、權力僅次于國君的職位,擔負著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壯大軍事、制定法度的重任,其地位非常重要。而且當時齊國剛剛平定內亂,與魯國剛剛結束戰爭,周圍列強虎視眈眈,內憂外患,問題重重。相國這個崗位需要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能內治國政、外御列強的能人,而當時最合適的人選就是管仲。假如,齊桓公不是心胸廣闊、不計前嫌、不拘一格起用管仲,而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