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 劉世德先生是我國成績顯著的古代小說研究專家,一直致力于《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及版本的研究。不久前,他發表了《<金瓶梅>與<水滸傳>:文字的比勘》一文,一介入《金瓶梅》版本的研究,就發出了一個令《金瓶梅》研究界震驚的觀點。 劉先生在他的文章最后是這樣寫的: “由于《金瓶梅》襲用了《水滸傳》天本的文字,不妨把它的創作年代框定在萬歷十七年至四十五年左右。 “由于《金瓶梅》同時襲用了《水滸傳》容本的文字,它的創作年代更可以縮小為萬歷三十八年之后。 “《水滸傳》容本約刊行于萬歷三十八年,——這指的是容甲本。容乙本的刊行則晚于容甲本一二年左右。而《金瓶梅》恰恰襲用了《水滸傳》容乙本的文字,因此,它的創作年代可以進一步縮小為萬歷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左右。”① 如果劉先生認定的《金瓶梅》創作年代為萬歷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左右的觀點可以成立的話,那么,《金瓶梅》研究界發現的萬歷四十年以前有關《金瓶梅》的史料都將成為偽造的贗品,這包括了袁宏道萬歷二十四年寫給董其昌信中的“《金瓶梅》從何得來?伏枕略觀,云霞滿紙,勝于枚生《七發》多矣”,一直到沈德符自稱丙午后三年即萬歷三十七年從袁小修那里借抄了一部《金瓶梅》等等史料。同時,《金瓶梅》研究界長期爭論不休的《金瓶梅》創作年代“嘉靖說”與“萬歷說”(實指萬歷二十四年前)也都喪失了意義。用現在人們愛用的詞就是,劉先生的一個觀點“顛覆”了《金瓶梅》研究界的眾多觀點。 不過,我想說,《金瓶梅》研究界不用緊張,為什么呢?因為劉先生的觀點并不成立。 劉先生所謂“天本”是國家圖書館藏的天都外臣序本,我曾簡稱其為“天序補本”(正因為此本曾在清朝康熙年間由石渠閣作過補刻,所以不能將文字形態都看成萬歷年間的原有形態);劉先生所謂“容甲本”是國家圖書館藏的有插圖的容與堂刊本,我曾簡稱其為“插圖容本”;劉先生所謂“容乙本”是日本內閣文庫藏的無插圖的容與堂刊本。為了論述方便,我這里使用劉先生的這套簡稱。 劉先生之所以認定《金瓶梅》的創作年代為萬歷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左右,是因為他認為《金瓶梅》作者在創作《金瓶梅》時襲用了三個《水滸傳》版本,即襲用了刊行于萬歷十七年的天本的文字,也襲用了刊行于萬歷三十八年的容甲本的文字,還襲用了晚于容甲本一二年的容乙本的文字。 襲用的證據是,《金瓶梅》相關部分的文字有與天本同而與容甲本、容乙本異的情況,也有與容甲本同而與天本、容乙本異的情況,還有與容乙本同而與天本、容甲本異的情況,所以,劉先生在他設想的四種可能性的答案中選擇了這個襲用了三個《水滸傳》版本的答案。 其實,劉先生設想的四種答案并沒有將各種可能性都包括進去,也就是說,還有諸多可能性的答案劉先生并沒有想到。那么,劉先生的思考“盲區”在哪里呢? 我要告訴大家這樣一個版本研究的觀念:版本文字的異同不僅來自版本形成時的襲用,還來自版本流傳中的變異。舉個小例子,同一小說有三個版本甲、乙、丙,當你發現某些處的文字甲乙相同,而與丙相異時,你不僅要考慮甲襲用乙,或乙襲用甲這兩種可能性,還要考慮丙在流傳中發生了獨有變異的可能性。因為丙在某些處的文字發生了獨有的變異,而甲乙在相應之處并沒有變異,那么甲乙兩者的文字不也“恰好”是相同的嗎? 思路這樣一轉換,你就會想到,實際上《金瓶梅》襲用《水滸傳》是一種很普通的傳承狀態,即《金瓶梅》的作者襲用的《水滸傳》版本只有一本,劉先生找出的《金瓶梅》與天本、容甲本、容乙本之間的文字異同,實際上是天本、容甲本、容乙本在各自流傳中發生變異的結果。 要想看我的具體解釋,還需了解一些《水滸傳》的版本知識。 《水滸傳》可分為簡本和繁本兩個系統。而繁本系統又可分為兩個支系,我稱它們為原態支系和郭本支系。原態支系是大支系,郭本支系是小支系,原態支系中包含著郭本支系。 繁本系統和原態支系的祖本是百回的“繁本之原本”,它及它的后代在嘉靖二十年前已流傳于世,其中一個本子在當時為權重朝野的武定侯郭勛所欣賞,他遂命門客將此本從頭到尾地修改了一遍,然后交付刊刻,不久一部印制精美、審校嚴格的郭武定本百回《水滸傳》就面世了。 這樣,郭武定本及它的后代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郭本支系,而非郭本支系的其他百回繁本就劃歸原態支系了。 袁無涯在他的《忠義水滸全書發凡》中曾講道:“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可見,“移置閻婆事”就是郭本支系與原態支系最明顯的版本差別。 原來,原態支系的版本在第二十回末講述的是劉唐來鄆城感謝宋江,并留下晁蓋的書信。第二十一回開始為,宋江告別劉唐后,在路上被王婆叫住,隨后有宋江救濟閻婆、與閻婆惜一起生活、不睦分居等內容,時間已過數月。一日宋江被閻婆拉到閻婆惜處,又有了閻婆惜從招文袋里發現晁蓋書信、要挾宋江、被宋江怒殺等內容。書中宋江說到書信之事:“我本是在酒樓上劉唐前燒毀了,他回去說時,只道我不把他來為念。正要將到下處來燒,又誰想王婆布施棺材,……”宋江是小心謹慎之人,原準備盡快燒書信的,怎么可能數月之后書信還在招文袋里?顯然很不合理。郭勛的門客發現了這一問題,便將宋江救濟閻婆、與閻婆惜一起生活、不睦分居等內容從第二十一回“移置”到第二十回的劉唐來鄆城之前,這樣,第二十一回開始則為,宋江告別劉唐后,在路上被閻婆叫住,并拉到閻婆惜處,才發生了閻婆惜從招文袋里發現晁蓋書信、要挾宋江、被宋江怒殺等內容。很清楚,這樣一修改,宋江就沒有燒書信的機會,故而情節的發展便合情合理了。 郭勛的門客還在回目中作了兩處明顯的修改,將原態支系第二十六回回目“鄆哥大鬧授官廳 武松斗殺西門慶”改為“偷骨殖何九叔送喪供人頭武二郎設祭”;將原態支系第七十五回回目第二句“黑旋風扯詔謗徽宗”中的后三字改為“罵欽差”,看來郭勛的門客避諱的意識還比較強。 根據移置閻婆事和兩處回目的不同,我們很容易就能將今存的繁本分出兩類,天本、容甲本、容乙本都是原態支系的版本,而百回的大滌余人序本、一百二十回的袁無涯刊本、七十回的金圣嘆評本都是郭本支系的版本。 那么,《金瓶梅》作者襲用的《水滸傳》當然是繁本,但它是繁本中哪個支系的版本呢? 《金瓶梅》襲用的文字中并無移置閻婆事和兩處回目不同的明顯標志,但你仔細將襲用的那些部分的文字與兩個支系相應部分的文字比較一下,你就會發現《金瓶梅》襲用的《水滸傳》屬原態支系。換句話說,《金瓶梅》襲用的《水滸傳》(以下簡稱“前金本”)與天本、容甲本、容乙本同屬原態支系,這四個版本之間是血緣近親。 了解了《水滸傳》的一些版本知識和前金本與天本、容甲本、容乙本是血緣近親之后,我就可以畫出一個版本源流示意圖來。 畫框的版本都是今已不傳的版本。框中有字的版本都是確實存在過的版本。框中無字的版本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確實存在過,一是不曾存在過,而與上方框中有字的版本相重合。n表示上下兩個版本之間有0次至若干次過錄或翻刻的可能性。 從圖中可知,我認為郭武定本并沒有流傳至今。有些研究者認為現在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殘八回本”水滸傳就是郭武定本,其實沒有什么證據。明代文人張鳳翼在萬歷十六年左右稱“刻本惟郭武定為佳”,可證郭武定本在嘉靖至萬歷初年有著極為良好的聲譽。而反觀今存的“殘八回本”,錯別字幾乎隨處可見,因此,它根本不可能是郭武定本。 從圖中還可知,天本與容甲本同源于一個共同的底本,我稱之為“前天容本”。這一點,已故學者范寧先生早就指出了,他在《水滸傳版本源流考》一文中說:“石渠閣補刻本(即天本——筆者注)上那篇天都外臣的序言,是從別的本子上移來的,這個刻本既不是郭勛本,而刻印年代也就成了問題。但這個本子和容與堂本(即容甲本——筆者注)同出一個底本是可以斷定的。” ②“石渠閣補刻本和容與堂本的字句基本一樣,而且錯字也錯得相同,但這并不是說它們板本沒有區別。事實上,它們還有各自的誤刻和修改。”③解釋一點,范先生認為天本上的天都外臣的序是清朝康熙年間從別的本子移來并補刻上去的,所以天本不是序末所署萬歷十七年刊刻的,它的刊刻年代也許與容甲本相差不遠。 我以為,容乙本是在容甲本基礎上經過徑改和校改而產生的。校改所使用的底本經比較,可知既不屬于郭本支系,也不是前天容本的后代,而是與前金本血緣很近的版本。不可否認,容乙本雖經過了修改,但在刊刻中還是有些錯漏的。 好了,我現在來具體解釋《金瓶梅》與天本、容甲本、容乙本之間文字異同的原因。 要說明的是,我所說的文字變異是涵蓋了各種類型的文字變化,可分為三類六種,即文字的多、文字的少、文字的變三類,多類包括有意的增、無意的衍兩種;少類包括有意的刪、無意的脫兩種;變類包括有意的改(徑改與校改)、無意的錯兩種。 《金瓶梅》的文字與天本、容甲本、容乙本的文字有同也有異可分為六種情況,劉先生曾專門列了一個表格來說明,我正好可以借用。 第一種,《金瓶梅》與天本同,共19例,卻與容甲本、容乙本異,同時后兩者之間又相同。劉先生解釋為“襲用”了天本,而我解釋為容甲本的獨有變異,容乙本繼承之。 比如“王婆把這砒霜用手捻為細末,遞與婦女,將去藏了”,容甲本將“將”徑改為“拿”,容乙本繼承,故《金瓶梅》、天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將”。查金圣嘆評本也為“將”。 再比如“大踏步直搶入茶坊里來”,容甲本將“坊”徑改為“房”,容乙本繼承,故《金瓶梅》、天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坊”。查金圣嘆評本也為“坊”。 第二種,《金瓶梅》與天本、容甲本同,共16例,卻與容乙本異。劉先生解釋為“襲用”了天本,或“襲用”了容甲本,而我解釋為容乙本的獨有變異。 比如“便去動手動腳,打攪了事”,容乙本將“打攪”徑改為“攪壞”,故《金瓶梅》、天本、容甲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打攪”。查金圣嘆評本也為“打攪”。 再比如“你卻不要氣苦,我自幫你打捉”,容乙本將“打”徑改為“去”,故《金瓶梅》、天本、容甲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打”。查金圣嘆評本也為“打”。 容乙本還有不少誤刻,如將“我也氣悶”中的“我”誤為“阿”,將“喘息了一回”中的“息”誤為“急”,等等,故《金瓶梅》、天本、容甲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正確文字。查金圣嘆評本亦同正確文字。 第三種,《金瓶梅》與天本、容乙本同,共1例,卻與容甲本異。劉先生解釋為“襲用”了天本,或“襲用”了容乙本,而我解釋為容甲本的獨有變異,同時容乙本經校改回歸。 這一例為“九縷絲絳,系西地買來真紫。”容甲本將“西地”誤刻為“西施”,很是不通。故《金瓶梅》、天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 “西地”,而容乙本經校改回歸了“西地”。 第四種,《金瓶梅》與容甲本、容乙本同,共16例,卻與天本異。劉先生解釋為“襲用”了容本(或容甲本、或容乙本),而我解釋為天本的獨有變異。 比如“淫蕩春心不自由”,天本將“淫”誤刻為“搖”,故《金瓶梅》、容甲本、容乙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淫”。 再比如“肩膊上露兩灣新月”,天本將“膊”徑改為“胛”,故《金瓶梅》、容甲本、容乙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膊”。 第五種,《金瓶梅》與容甲本同,卻與天本、容乙本異,同時后兩者之間又相同。沒有一例。我的解釋為,一旦《金瓶梅》與容甲本相同,就說明天本發生了獨有的變異;容乙本不同于前身容甲本,就說明容乙本發生了獨有的變異。正因為天本、容乙本各自發生了獨有的變異,則兩者不可能趨同,所以第五種情況不存在。 第六種,《金瓶梅》與容乙本同,共4例,卻與天本、容甲本異,同時后兩者之間又相同。其實,這一種類不止4例,還要多一些。劉先生解釋為“襲用”了容乙本,而我的解釋是兩種情況造成的。 一種情況為天本、容甲本共同的前身前天容本發生了獨有的變異,并為天本、容甲本分別繼承,同時容乙本經校改回歸。 比如“王婆一面打著攛鼓兒說”,前天容本將“攛”誤刻為“獵”,并為天本、容甲本分別繼承。故《金瓶梅》保留了原來的“攛”,而容乙本經校改回歸了“攛”。查金圣嘆評本也為“攛”。 另一種情況為天本、容甲本(包括它們的前身前天容本)都沒有變異,而是前金本和容乙本的校改底本的變異造成的。原來前金本與容乙本的校改底本曾有一個共同前身,這個共同前身將“三般提不著時”的“提”改為“捉”,將“與武松把杯”的“杯”改為“盞”,將“你要便自和他道話”的“道話”改為“過活”,在“吃了倒頭”后增添了“便睡”,將“便望那婦人臉上兩”的“”改為“撇”等等。后來這些變異經前金本傳給了《金瓶梅》,再后來這些變異又經容乙本的校改底本傳給了容乙本,因此《金瓶梅》與容乙本相同或相近,而沒有變異的天本、容甲本共同保留了原來的文字。 四 按照劉先生的觀點,可以解釋那些文字的異同;按照我的觀點,也可以解釋那些文字的異同,然而,歷史上《金瓶梅》襲用《水滸傳》只有一種傳承狀況。這就表明,只有一種解釋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那么,劉先生的觀點和我的觀點誰對呢?更準確地說,誰的觀點更接近歷史的事實呢? 這個評判,我們交給了大家,交給了歷史。 在評判沒有出來之前,我希望大家考慮這樣三個問題。 第一,萬歷四十年以前的《金瓶梅》眾多史料是拋棄還是不拋棄。如果《金瓶梅》是萬歷四十年以后才開始“襲用”《水滸傳》的文字,即開始了《金瓶梅》的寫作,那么,萬歷四十年以前有關《金瓶梅》小說的擁有、傳抄、評價的材料都將是偽造的。但我以為,將這些史料證偽是不可能的,所以,萬歷四十年以前的《金瓶梅》的眾多史料不應拋棄。 第二,《金瓶梅》創作年代的“嘉靖說”與“萬歷說”(實指萬歷二十四年前)的學術爭論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如果《金瓶梅》的創作年代在萬歷四十年以后,則幾十年來的上述兩說的爭論就失去了意義。但根據我的示意圖可知,前金本刊刻的年代不可定,所以《金瓶梅》襲用前金本的年代也不可定。這樣一來,《金瓶梅》創作年代上述兩說的爭論仍然是有意義的。 第三,《金瓶梅》襲用了三個《水滸傳》版本且這三個版本全部流傳至今的說法是可信的還是不可信的。《金瓶梅》的作者是一位有水平的作者,他襲用《水滸傳》,是希望從人們熟悉的武松殺嫂的小故事中生發出自己構思的揭示社會現實狀況的大故事來,所以,他邊抄完全可以邊改,沒有必要擺出三個版本并從中選擇這個字選擇那個詞。如果《金瓶梅》作者真想選擇好的文字,他為什么不買聲譽很好、流傳很廣的郭本支系的版本呢?他為什么偏偏要買三本血緣極近即文字差異最小的版本呢?還有,明代的《水滸傳》版本能夠流傳下來是很不容易的,今存的版本種類也許只占當時版本種類的百分之二三。你想一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金瓶梅》“襲用”的這三個《水滸傳》版本竟都奇跡般地流傳了下來,實在是我們的一廂情愿。其實,《金瓶梅》作者只襲用了前金本這一個本子,同時這一版本也像《水滸傳》明代的絕大多數版本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因此,《金瓶梅》“襲用”了三個《水滸傳》版本且這三個版本全部流傳至今的說法并不可信。 注釋: ① 學林出版社 2002年版 《明代小說面面觀》267頁。 ② 中華書局 1994年版 《水滸研究論文集》第249頁。 ③ 同上,第250頁。雖然大多數研究者都把《金瓶梅》視為中國小說史上文人獨立創作長篇小說的開始,但這種贊譽卻往往表現得底氣不足,原因就在于所謂“獨立”在一定程度上打有折扣,即《金瓶梅》借徑于《水滸傳》而成書,作為故事主角的西門慶與潘金蓮均來自于后者,不具所謂的“原創性”。因此,《金瓶梅》是蘭陵笑笑生在承襲《水滸傳》的基礎上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且成為古今研究者的共識。如看到抄本的明人大多將它們二者并提,眾口一詞指出它“模寫兒女情態具備,乃從《水滸傳》潘金蓮演出一支”[1](P229)。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亦稱“袁中郎《觴政》以《金瓶梅》配《水滸傳》為外典”[2](P230)。清人也同樣如是看,如張竹坡就指出:“《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百數,為之尋端竟委,大半皆屬寓言。庶因物有名,托名摭事,以成此一百回曲曲折折之書。如西門慶、潘金蓮、王婆、武大、武二,《水滸傳》中原有之人,《金瓶》因之者無論。”[3](P58-59)當代學者更是在相關著述中對此問題進行過全方位的探討,研究成果不勝枚舉。如大內田三郎的《水滸傳與金瓶梅》、韓南《金瓶梅所采用的資料》、魏子云《水滸傳與金瓶梅詞話》、黃霖《〈忠義水滸傳〉與〈金瓶梅詞話〉》、周鈞韜《金瓶梅抄引水滸傳考探》等。黃霖先生在《〈忠義水滸傳〉與〈金瓶梅詞話〉》一文統計《金瓶梅》中有27個人物與《水滸傳》同名,又將《金瓶梅詞話》和百回本《忠義水滸傳》對勘,找出兩書相同或相似的描述12處,《金瓶梅》抄襲(或基本上抄襲)《水滸傳》的韻文54處,認為《金瓶梅》抄襲的是天都外臣序本《忠義水滸傳》。而劉世德先生通過對《金瓶梅》與《水滸傳》比勘,則認為:“《金瓶梅》作者襲用《水滸傳》文字時,既參考了天本(天都外臣序本)又參考了容本(容與堂本)。”[4] 本文探討的是:什么決定了笑笑生沒有另起爐灶創造出一部具有“原創”意義的小說,而要借徑于《水滸傳》?兩部小說究竟有哪些相通之處? 一 《水》的成書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的故事產生于北宋,醞釀、豐富、流傳于宋金元一直到明初。而這個時期乃是中國歷史上的多事之秋。首先是金人對北宋的覬覦顛覆,接著是蒙元的鐵蹄搗碎了南宋王朝的偏安之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異族政權。向來鄙夷戎狄、以正統自居的漢家王朝最終敗落在他們向來不屑一顧的少數民族之手。王朝覆滅給知識界的震撼,是自秦始皇統一以來從未有過的。中原陷落,民族尊嚴蕩然無存,大漢族主義的神話頃刻間灰飛煙滅。國柄何以移主,國土何以淪陷,民族何以蒙受奇恥大辱,成了作為社會脊梁的知識分子包括羅貫中、施耐庵們迫切追問的現實問題。羅貫中通過對三國歷史興衰的描寫來探討統一之道,通過西蜀君臣的風云際會來褒揚忠義,喚回被蒙元貴族作踐糟蹋的儒家倫理。不約而同,施耐庵另辟蹊徑,通過早就在民間流傳的宋江故事來呼喚忠義。從《水》的描寫看出,在施耐庵看來,漢家一統的難以為繼,正在于忠義的不在朝廷,按照李卓吾的說法,就是“大賢處下,不肖處上”,那些“有忠有義”的“大力大賢”之人,不愿“束手就縛而不辭”,才聚集水滸的。“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5](P109)。忠義不在朝廷而在水泊,朝廷不行忠義而草野英杰替而代之。然而,奸臣當道時身在草莽不為國用、民族危亡時接受招安為國出力的英雄們的理想歸宿在哪里,這也是《水》的作者試圖通過宋江的故事來追問的問題。總之,大倡忠義的《三國》、《水滸》的出現是時代使然,為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及時代條件所決定。 而《金》的產生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雖然朱家江山不時受到來自北方瓦剌韃靼等異族的騷擾威脅,但從總體上來說,大明王朝的國家機器還是在蹣跚的步履中運行了270多年,并且不乏“仁宣之治”、嘉萬經濟繁榮的輝煌。笑笑生面臨的是一種表象下的繁華盛世。經過百余年休養生息,社會經濟相對繁榮。在思想文化領域,從明初大倡的理學到后來已經發展到了僵化的地步,其對人性的戕害與異化登峰造極。人的生理屬性完全被淹沒在“顛撲不破”的理學的“神圣”光環之下,程朱理學扼殺人性的本質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及日益壯大的市民社會的質疑。而物極必反的事物運動規律,又導致了明代中葉以后人欲的泛濫與肆虐。笑笑生要追問的是應該如何對待人生的各種欲望的問題。他清楚地認識到,嚴酷束縛人性的理學的枷鎖固然應該打碎,但人欲的泛濫同樣不是一個健康社會的標志,而是人類社會的災難。他要用西門慶與潘金蓮等人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對這個現實問題的嚴肅而深刻的拷問。 作為一個市井典型,西門慶乃人生各種欲望的象征,笑笑生要借其生命軌跡來表達對世俗社會人欲問題的思考自不必說;潘金蓮這個普通女子,身上也鮮明地體現了理欲之辯。在她的家庭中,盡管武大郎模樣猥瑣,手無縛雞之力,但男權社會的本質屬性給了他一家之主的權威,理學賦予他決定潘金蓮命運的權利。雖然他在生活上乃至于生理方面無法滿足老婆的基本要求,但這種今天看來的不人道在當時卻受到律例與社會輿論、社會道德無可置疑的保護。難怪潘金蓮對武大郎的安排俯首聽命、百無聊賴時也無非是發幾句牢騷,借彈曲來打發寂寞;也難怪武大郎明知道自己不是西門慶的對手,但在捉奸時也勇敢地破門而入,氣壯如牛。這是一種潛意識,是一種理學道德賦予他的權利。從潘金蓮與武大郎婚配的痛苦聲中,我們看到理學禁錮的反人性本質。從這個角度來說,理學理應受到世人的唾棄。然而,潘金蓮的不幸遭遇及人生基本權利被剝奪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用毒殺親夫的畸形、罪惡方式去掙脫理學的羈絆,使自己變成了一個縱欲狂時,其對人生與社會造成的危害決不亞于腐朽反動的理學,同樣具有反人類的性質。總之,從潘金蓮身上我們看到,不管是理學的禁欲還是市井的縱欲,都是違反人類社會道德的,都不可能使人生健全地發展。作者在孟玉樓身上,似乎嘗試著一定程度的調和。 如果說《水》是一部歌頌封建社會被逼上梁山的英雄豪杰的詩史、對忠義英雄歸宿的探尋的話,那么《金》則是一座市井平民的不朽豐碑。所謂豐碑,至少應該作如下理解:一是它描寫的對象應該是以市民為主,大凡帝王將相、朝臣僚屬、文人墨客、衙役胥吏,都為市井人物而設,他們的出現只是由于表現市井主角的需要;從反映的生活來看,上自朝廷,下至各級官場,一切都應該服務于市井生活,也即作為市民生活的陪襯而非表現的重心。換句話說,以往文學作品中的主角與主流生活,統統讓位于市井百姓。同時,它還必須生動地展現生活于市井社會各類人物的生活、心理、追求、失落、痛苦等命運歷程,對每一個生命個體作全景式的掃描,而舍棄市井人物在其他小說如《水》中的偶一露面、點綴或只是截取他們的某一生活片段的描述方式,從而讓每一個市井人物都有屬于自己的特定生活舞臺。二是這些不同的市井人物所代表的“點”的相互連接,共同組成了一個整體的“面”,建構為市民社會的全景圖。
正是這種題材的特定性質,決定了笑笑生必須為自己的故事選定恰當的人物來做主角。這樣,作為市井代表且有很高知名度的西門慶與潘金蓮,便異常幸運又自然而然地被笑笑生選定為故事的主角了。首先,看看西門慶的市井本質。他的身份是“清河縣一個破落戶財主,就縣門前開著個生藥鋪”。由財主的破落而到縣城去做生意,是個典型的“新”市民,這在明代社會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而潘金蓮本來就出身于一個小市民(裁縫)家庭,以后在招宣府、張大戶家的使女身份,乃至后來嫁與小市民武大郎,終生都打上了市民的鮮明印記。因此,笑笑生選取這兩個人物作為自己故事的主角,除了《水》的巨大影響之外,西門慶與潘金蓮的身份特質不能不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同時,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民眾一向有崇拜英雄、憎惡貪淫的心理。武松是個頂天立地、威風凜凜的知名度很高的英雄,而潘金蓮則是個十惡不赦的淫婦。前者恪守悌道,視兄如父;后者不遵婦道,淫令智昏。所以這兩個人物的名字在后世就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這個故事幾乎成了一種文學母體。中國是一個倫理型社會,盡管潘金蓮的追求在今天看來不無合理且讓人理解與同情的因素,但為中國民眾的倫理價值取向所決定,她是在世人唾罵中成就其名聲的。
潘金蓮與西門慶只是《水》中武松殺嫂故事的中心人物,被《金瓶梅》作者借來升格為整部作品的主人公。然而,在《水》中,奸夫淫婦雙雙被殺,痛快則痛快,但故事卻缺少了必要的懸念。因此,笑笑生別致地讓故事改變了走向,即讓奸夫淫婦如愿以償地走到一起,組成了家庭,并讓他們沉迷于淫縱的生活,最后讓其雙雙為色付出生命的代價,既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又為自己懲戒的主旨做了最好的注腳。其深刻之處還在于,潘金蓮遭到武松手刃,罪有應得,而西門慶則死于他快樂無比的縱欲生活,死于他對女色的快意追逐。似乎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沉溺于無節制的縱欲,即使不受報于陽世,也逃脫不了陰司的懲罰。總之,作者始終是圍繞創作主旨來安排故事走向及人物命運的。
英雄美人故事向來為人津津樂道,他們的風流韻事往往是人們茶余飯后最感興趣的談資。提起女人,在男人的心目中,一方面象征著美,是美的代名詞;但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中,女人是禍水的思維定式又牢牢地盤踞在操持話語權的男人們的潛意識中,始終左右著他們對女性的客觀定位。所以,在作為社會主宰的男人心目中,女人,往往具有兩重性,即一方面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尤物,但另一方面,她們又具有令男人畏懼的一面,被認為是給男性帶來災難的禍根。在中國歷史上,那些身份特殊的女子,不管是代表了美還是丑,善或者惡,她們往往成為男權世界或賞識或戒懼的對象,更不用說兩者兼而有之或善惡備于一身的女性了。這樣,不管故事中的女性能夠或事實上給欣賞她的男子帶來了什么命運,他們往往能夠雙雙垂炳史冊,流芳或遺臭千古,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像商紂王與妲己,周幽王與褒姒,范蠡與西施,石崇與綠珠,李隆基與楊玉環,宋徽宗與李師師等等。總之,就其名聲來說,男人的功業與女人的美色相互成就,他們的名字與故事凝結為特定的文化符號,具有了特定的文化意義。 此外,果報觀念、對待僧道的態度等,《金》對《水》也有明顯承襲的痕跡。限于篇幅,不贅。 [9]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第三回[M]. 濟南: 齊魯書社,1987. |
|
來自: wangyong670 > 《金瓶梅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