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乾陵石雕翼馬 陵前的翼馬是乾陵石雕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通體高335厘米,底座長298厘米,以石灰巖雕成。翼馬的整體造型氣勢雄渾,明確的輪廓和堅實的體積使它在曠野之中格外威武雄健,有著一股向外擴張的力量。 與南朝陵墓雕刻相比,翼馬則更趨于寫實,尤其是頭部,刻畫深入,真實有力,剪影效果非常生動。身體各部在進行夸張的同時,注意符合真馬結構。它挺胸佇立,頭昂揚,猶如在聽候命令。有趣的是,在寫實的軀體上雕有想象的雙翼,這種做法顯然與漢和南朝的陵墓石獸處理方法有淵源關系。但這時,雙翼更趨于裝飾性,線條精細、流暢、優美,以示此馬非人間凡馬。我們在感受翼馬宏偉氣勢的同時,亦可從中領悟到唐代石雕中對寫實性和裝飾性相結合的有益嘗試。 46-順陵石雕立獅 看到它雄偉的身姿,立即會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威懾力量襲來,令人卻步。它于石臺之上昂首佇立,傲視天邊,張開大嘴怒吼,似有陣陣沉雷般的吼聲震撼著大地,它就是雄據關中的順陵石獅。 47-三彩駱駝載樂俑-國博 這件作品高66.5厘米,1957年初出土于陜西西安鮮于庭誨墓。 48-陶女俑 這是一件最具盛唐風格的陶女傭,通高54.5厘米,出土于西安市高樓村。她的全身幾乎只塑了一個簡單的外型,幾條犀利的線條把衣紋表現得生動自然。頭上是一個大大的發型,簇擁著豐腴的圓臉,露出淡淡的笑容。身上穿著窄袖襦和長裙,薄薄的衣衫緊緊裹著滾圓的身體,顯出肌膚的圓潤以及微妙的起伏。衣服上沒有任何紋飾,整個形體顯得那么飽滿、簡潔。流暢的線條既是衣紋又表現結構,既與以光凈的表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又與柔曲的外形輪廓線相協調。使得女俑雖胖但并不臃腫,既富有體積感,又有一定的裝飾趣味。衣紋線條向上的導向性、衣袖的薄片感以及上肥下瘦的處理,使得本來會笨重的軀體反顯出幾分輕盈。她雖然是靜立的姿態,但前傾的身體曲線卻增加了動感,看起來似在款款前行。 這件石雕侍從俑雖然形體并不大,但雕刻技法純熟精細,形象刻畫準確而傳神。他那圓潤、豐腴的面龐,顯然是唐代人常見的典型形象,袍服衣紋不僅交待清楚,且著力表現出織物柔軟的質感,在這樣小的尺寸內,能以如此細膩的手法生動自然地表現對象,即使是在璀璨的唐代雕刻藝術中也堪稱佳作。 50-黑釉陶馬-國博 唐馬造型與秦漢相比有著很大變化,秦漢馬的造型基本上是以戰馬姿態出現的,尤其是漢馬,激揚的情緒、強烈的動態,是其主要特征。無論是馳如閃電的奔馬,還是站著的立馬,都是昂頸挺胸、張嘴嘶鳴,奔則疾馳,立則咆哮,充分體現了漢代戰馬的精神風貌。唐馬則以飽滿、生動、安靜、雍容、華美而見長。在唐代,由于政治、經濟的高度發展,國力強盛,西域大宛等國進貢大批良馬,又值戰亂偏少,疆界相對安定,料草豐美,大宛馬在中原養得膘肥體壯。除征戰、貿易交通外,貴族的游玩、狩獵也都需要大量良馬。唐人愛馬,善騎善養已成社會風氣。因而,這些好馬就成了雕塑匠師們重要的描寫對象,也可以說唐馬雕塑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 從唐代繪畫和唐墓出土的大量陶馬來看,唐馬的形態與裝束可概括為幾點:剪鬃縛尾,寬項闊臀,四肢粗壯,佩飾華麗。這匹黑釉陶馬,戴轡銜鑣(音標,馬嚼子的兩端露出嘴外的部分:分道揚鑣),背馱鞍韉和障泥,身軀渾圓壯實,闊頸寬胸,飽滿的形體構成優美的輪廓,四蹄的著地點相對地集中使構圖于穩定中透出靈巧。加之黑色馬身與頭及鬃尾、蹄部的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其更具風采,代表了唐三彩馬高度的藝術水平。 在唐三彩中,駱駝與唐馬一樣的豐富多彩,同時,又因其與唐馬不同的實用功能,造型上表現亦有所不同,它沒有唐馬那樣的雍容華貴,而是樸實生動,姿態上大多是起、臥、行、叫等較大的動態。藝人一方面將駱駝的結構、比例、動態作寫實的描寫,又將最能表現駱駝神態的眼、嘴等處進行了強調,將一種堅毅、奮進的精神寓于強健有力的軀體之中。不僅表現出唐代藝人對生活的熟悉及技法的熟練,亦可從中感受作者對駱駝寄予的情感。 這件昂首行進狀的唐三彩駱駝,高82厘米,1963年出土于洛陽關林。 52-陶胡商俑 作者在這件人物雕塑上并沒有著意對細節精雕細刻,許多地方似是漫不經心地捏塑而致,但人物的神情動態卻得到了生動的表現,使人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53-陶胡俑頭像 在眾多五官起伏不大、低眉瞇眼的漢人俑中,這些胡俑形象顯得非常醒目,再加上厚厚的嘴唇,唇上的八字上翹胡以及連腮的塑出大形又加以陰線刻成卷曲狀的胡須,更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愈發使我們佩服當時工匠的敏銳的觀察力和高水平的寫實能力。簡練而傳神的塑造手法,不僅使人物形象生動而逼真,而且富有裝飾性,使人哪怕只看上一眼也會留下深刻印象。 面對圖片上的這尊力士立像,馬上會感到他的高大,他起碼會高出常人兩倍,矗立在雄偉的山門之中或是莊嚴的殿堂之內。使人不得不仰首卻步,感受到威懾,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觀者自身的渺小,禁不住伏下身去……。然而,這件銅鑄鎏金力士立像真正高度只有15.2厘米。未見到實物的人,誰會相信呢?這就是氣勢,這種小中見大,體積雖小卻氣勢逼人的作品是唐代藝術的驕傲,他成功地體現了唐人高妙的創作立意和睥睨一切的自信。 55-銅鑄“思維菩薩”像-上博 菩薩的姿態完全是呈靜態的,他盤膝而坐,頭向右下方傾斜,雙目微瞇,神情安詳。左手屈肘撐于腿上,右手屈肘上抬,好似要托住側低頭部的下頦。人們就根據這優美的身姿,嫻雅的神情稱之為“思維菩薩”。在南北朝時期洞窟雕塑中曾一度流行。 56-三彩釉陶女立俑 我們在這里看到的三彩釉陶女立俑,高45厘米,在陜西西安西中堡村出土。她上穿尖領對襟窄袖襦,齊腋下高系一條寬大多褶的肥裙,外罩半臂,斜搭一條較寬的長披,裙下露出上翹的履尖。頭上梳著常見的唐代發式,綰著兩個小髻又反折扎起垂于額前。臉向左側微仰,雙手攏于胸前,她好像憶起什么令人難忘的美妙瞬間,甜甜的,完全沉浸在回憶之中。藝人在創作她時一定懷著美好的意愿,輕輕塑出鼻子和眼睛,沒有費掉多少時間,卻使一切都處于含蓄之間,嘴唇小小的,兩個嘴角向里一陷,顯出了兩個臉頰的豐滿。 57-石雕菩薩頭像-西安碑林博物館 每當看到唐代的菩薩像,總會使人頓生親切之感,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拉菲爾筆下的圣母,那儼然是一位美麗溫柔的少婦,而唐代菩薩則宛如一位賢惠端莊的東方女子,難怪歷來就有唐代菩薩賽宮娃之說,盡管原意是宮娃似菩薩,總之,她們是那么的相象。 大盧舍那佛通高1740厘米,連同大佛龕中其它造像,開鑿于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當政時代,據記載武則天曾“助脂粉錢二萬貫”,歷時三年零九個月,可能實際耗時更長。無名工匠們在這里進行了艱苦卓越的努力,留下了不朽的杰作。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大佛都那么美,那么雄偉壯觀、典雅崇高。雖然手與下肢已經殘缺,但絲毫未消減他的風采。尤其是那豐頤俊秀的面龐上透露著莊重的神氣,又深蘊著睿智含蓄的笑。那一字方口上充滿了自信與堅毅,似乎一切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大佛所體現的氣質,不正是唐代繁榮昌盛與自信的寫照嗎? 59-鑒真坐像像高80厘米,現供奉在日本奈良招提寺開山堂中 這尊像既不是石雕的,也不是泥塑的,而是采用夾佇漆制成。即在泥像上涂漆數層,中間墊以貯麻,使其纖維在漆中起到骨架作用,做成后將原泥稿脫去,于是就成了體量輕而又較為堅固的作品了。這種做法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盛行。 60-石雕菩薩立像殘軀-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市北郊唐大明宮遺址附近出土 真可惜,它竟殘損得如此嚴重,頭部、右臂和左前臂以及雙膝之下都已蕩然無存,它的體態依然婀娜柔美,它那裸露在衣衫之外的肌膚完全具有可觸摸的彈性。 這軀菩薩立像,殘高110厘米,由白色大理石雕成。可以說是盛唐時期石雕菩薩的代表作。它與其它唐代菩薩一樣,采取S形三段屈曲式,身軀的輪廓線和結構的起伏轉折處微妙動人,衣裙菲薄,貼在身體之上,表現出輕盈柔軟的質感,而且大膽顯示人體的美感,再佩戴上精致的項飾。國際友人稱贊它是東方的維娜斯,其原因恐怕不僅在殘缺,不僅在裸露,更重要的是在于美,在于蓬勃的生命力和東方人特有的含蓄、矜持以及全人類對美的一致認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