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秋得宋硯于河南新鄉陶華處,稱此硯出自山東青州,細觀石質無紋細膩黝黑當為淄石所制,硯面素雅大方,邊線凸起有力,右側上有葬俗敲損,硯背刻隸書“宋故承事王公之墓”八字,前人用硯隨葬為慣用習俗,然隨葬硯為墓志者卻是極少,據我所知民間除杭州雕塑家林崗藏有一方歙硯墓志外,我館藏還有一方明代端硯為墓志神主牌位,再就此硯明確刻有墓志文字。
史載宋承事郎為文散官名,文官第二十三階,正八品;元豐改制用以代大理評事,為狀元及第、宰相任子之初官,后定為第二十九階。
墓志銘多見于南北朝、唐、宋,為悼念逝者的文體,此硯背銘文“宋故承事王公之墓”應為悼念宋代承事郎王姓老人所刻,承事郎為八品散官,一般由狀元及第等初授虛職,后在慢慢提轉實職,然宋至死仍為承事的王姓官員只有一個王龍澤,中狀元后授承事郎,兩年南宋滅亡,也是宋授承事官職最短的一位王姓狀元。
王龍澤字極翁,一字潛淵,號靜山,宋末婺州府義烏縣赤岸人,是宋朝第一百一十八個即宋朝最后一個狀元,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王龍澤29歲,中甲戌科春榜狀元,官授承事郎簽書、昭慶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德祐二年(1276),元軍進攻臨安,恭帝君臣投降,宋朝遂告滅亡。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由前宋朝前宰相留夢炎推薦,忽必烈特委之以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之職,并差人備馬親去青口村相請,如是近十次。王龍澤感于元太祖之真誠,遂出山為官,王龍澤到任后,尊賢敬老,剪除豪強。時適逢蝗災和旱災,百姓苦不堪言。他帶頭捐俸賑恤,使災民賴以生存。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王龍澤卒。
考證一:狀元初授虛職八品承事為慣例,待后補缺,而宋代王姓承事至死仍為承事者唯王龍澤。
二,墓志銘為后人悼念逝者生平功績的文體,少有名字不全者,承事王公含糊其辭,分析心理可見后人對王的感情的矛盾的,有變節的痛恨,有作為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