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細辛湯原方為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細辛二兩。方中麻黃辛溫,發汗解表,為君藥。附子辛熱,溫腎助陽,為臣藥。麻黃行表以開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溫里以振奮陽氣,鼓邪達外。細辛歸肺,腎二經,芳香氣濃,性善走竄,通徹表里。既能祛風散寒,又可鼓動腎中真陽之氣。協附子溫里,為佐藥。三藥并用,補散兼施,使外感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陽氣得以維護[1]。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但見一癥,便可用其方,不必諸癥悉俱。根據這個理論基礎,后人將其靈活運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筆者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一些頑固性皮膚疾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舉例如下。 1、病案舉例 1、1濕疹 患者,李某,男,26歲,2013年6月1日初診,患者頭面部起密集丘皰疹,有大量滲出,伴瘙癢,易腹脹,眠可,舌暗,苔白厚膩,脈沉。 辨證屬脾虛濕蘊。 (應該是:陽虛,風寒濕熱,?) 麻黃9g、附子6g、細辛3g、 防風12g、 茯苓15g、生薏苡仁30g、澤瀉6g、 黃芩15g、地膚子30g、白鮮皮30g、白蒺藜20g、 首烏10g、 甘草6g。 七劑,日一劑水煎400ml,分兩次服。配合西藥依匹斯丁片,一次一片,一日一次。二診,無滲出,瘙癢明顯減輕,原方七劑。 按語:《難經》云: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風為陽邪,易襲陽位。該病人素體脾陽不足,寒濕內停,濕郁久化熱。風挾濕熱上擾而發本病。方解:麻黃、防風發散風寒,使邪從外出,附子、細辛溫陽散寒,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利濕,黃芩清熱燥濕,澤瀉利水滲濕。四組藥分工合作,為邪氣找出路。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制首烏祛風止癢?(祛濕熱、平肝) 1、2尋常型銀屑病 患者岳某, 35歲,2013 年9月9日初診,全身出點滴狀鱗屑性紅斑十年余,加重一個月。丘疹色紅,上覆銀白色鱗屑?;颊唧w胖,納可,眠可,大便溏泄,月經正常,白帶多,易感冒。自感胸中常有氣上沖,舌淡胖,苔薄白,脈弦。 證屬陽虛外寒(陽虛,寒濕瘀),治應溫陽散寒。 麻黃3g、附子6g、細辛3g、 桂枝12g、白芍10g、 干姜3g、 茯苓20g、澤瀉6g, 丹參20g、雞血藤30g、 枳殼10g、陳皮12g, 七劑,日一劑,水煎溫服。 二診,鱗屑明顯減少,色變淡。訴胸中氣上沖的癥狀改善不明顯,在原方的基礎上柴胡12g,七劑。一個月后三診,訴胸中之氣上沖的癥狀明顯改善。皮損變平,色轉暗,繼續服用初診方。該病人因經濟因素不能堅持服藥,皮膚癥狀消失就停藥,兩個月后四診,又有少許新疹出現,繼續服用初診方。 按語:銀屑病在中醫學上稱之為白疕。中醫工作者們多從血論治,按血瘀、血熱、血虛三型辨證。大家多運用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類藥物治療銀屑病。該患者皮損色紅,如果單純看皮損,為熱相,但病人舌淡,體胖,且易腹瀉,仔細分析病情,該病人病情復雜,絕非單純的血熱。辨證應屬陽虛外寒。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該患者,一邊給大氣運轉助力,一邊開竅散肌膚瘀熱?。加輔以丹參、雞血藤活血散瘀,茯苓、陳皮、澤瀉健脾利濕。桂枝、白芍調和營衛。諸藥相合,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有散有收,祛邪而不傷正。 1、3神經性皮炎 患者,朱某,55歲,2013年9月25日初診,背部及雙下肢起苔蘚樣丘疹。奇癢無比。舌淡黯,脈弦。 辨證屬陽虛外寒兼有瘀血? (讀者按:應該是陽虛、風寒、濕熱、血虛) 麻黃6g、附子12g、細辛3g、 干姜3g、 防風12g、 茯苓15g、生薏苡仁30g、澤瀉6g、 地膚子30g、白鮮皮30g、白蒺藜20g、 制首烏10g, 當歸10g、 5劑,日一劑,水煎400ml,分兩次服。 二診,患者訴瘙癢感明顯減輕,舌尖紅,初診方加生地6g,七劑。 三診,皮疹已消失大半,患者訴口干,二診方生地加為9g,其余藥不變,七劑。 四診,皮疹已全部消失,偶有瘙癢感。三診方七劑,鞏固療效。 按語:該患者素體陽虛,水濕運化失常。濕聚阻礙氣血運行,日久成瘀。方中麻黃、防風,開毛竅,附子、干姜溫陽散寒,茯苓、生薏苡仁、澤瀉健脾利濕,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制首烏,當歸祛風止癢。全方共奏溫陽散寒,祛風止癢之功。方義與病機相應,故能收到較好效果。 結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同病可以異治,異病也可以同治。藥證相符,即可獲良效。這就要求我們中醫工作者要思路開闊,不能有思維定勢,要明察秋毫,仔細辨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