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祚邦,1956年生,男,漢族。廣東省深圳市中醫院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于2005年被評為首屆深圳市名中醫。中國針灸學會會員、廣東省康復醫學會理事、深圳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市醫師協會康復醫師分會副會長。從醫40余載,先后從事內科、針灸科臨床及教學工作。擅長針藥結合治療內科、婦科及運動神經系統疑難頑癥,尤其對中風、面癱、重度失眠、慢性咳嗽、各類頭痛、眩暈、月經失調及頸肩腰腿疼痛有顯著療效。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診療風格。
組成:白芍30克,姜半夏15克,炒白術15克,桂枝5克,川芎5克,杏仁10克,牡蠣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
功能:清降膽胃,安眠止眩。
主治:脾胃升降失常,肝膽氣機失和所致的失眠難寐、眩暈時作、胸脅脹滿、呃逆嘔吐或轟熱時作、煩悶不適等癥,舌脈象為舌紅,左脈弦弱,右脈弦大。
用法:上藥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共取400毫升,混勻分2次早晚溫服,日服1劑,5~7天為一療程。宜清淡飲食,忌油膩辛葷食物。
方解: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人體亦然。中醫以五臟為中心,臟腑氣機調順,則陰陽平衡,氣血暢和,反之則陰陽失衡,氣機失和,諸疾作矣。人體在正常狀態下,肝脾腎三臟之氣主升,肺膽胃等臟腑之氣主降,其中脾胃位居中焦,更是一身之氣升降之樞紐。若脾因濕困或脾氣本弱,則主運化升清之力不足;胃主受納,胃氣以下降為順,為諸氣下降之主力,脾胃升降失常,則可出現胃脘脹滿,嘔吐納差,失眠難寐。古云:“胃不合則臥不安。”肝膽五行屬木,肝為乙木,膽為甲木,乙木升則甲木應降,甲木降則乙木可升,若肝膽氣機失調則可見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甚則出現頭暈眩冒,烘熱汗出,煩悶不適等癥。
本方取桂枝、川芎溫升乙木,白芍清降甲木。甲降乙升,肝膽之氣復常,則口苦眩暈、轟熱汗出等癥可止;方取半夏降胃氣,白術升脾氣,脾升胃降,中焦樞紐復常,則失眠不寐,脘腹脹滿,呃逆嘔吐之癥得除;另用杏仁降氣潤肺,以助胃膽之氣肅降,牡蠣重鎮安神以助眠,茯苓健脾化濕以解脾困,炙甘草補益中氣而和諸藥。全方共奏調和氣機、和暢氣血、平衡陰陽、安眠止眩之效。
本方在臨床上主要用于胃膽之氣失降為主的標實本虛之證,如難以入眠、噩夢紛紜,陣發性眩暈及婦女更年期所出現的烘熱汗出等。脈象以弦滑或弦大且右大于左為選用本方的重要參考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