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和大家談談近年來“除夕晚會”出現的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VR)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目前技術廣泛運用在演播室節目中,產生的效果是:當攝像機移動時,虛擬的布景與前景畫面都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從而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感。使用時需要虛擬內容、燈光、節目內容、機位等全方面配合。 正所謂“節儉開支不能節儉創意”,自“晚會節儉令”以來,從跨年晚會到央視春晚,電視熒屏上的舞美攀比收斂了很多。例如,進入2010年代的春晚,就開始大量使用了RealSet產品的虛擬現實技術。如今,虛擬儼然成為了各大晚會舞美的“救星”。 哈文執導的2012、2013、2015年三屆春晚,是歷屆春晚中虛擬技術運用的巔峰。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這些經典畫面。 2012、2013兩屆春晚是由中央電視臺央視數碼團隊打造。2013年春晚在吸取2012年經驗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無論是舞臺效果還是創意都是加強版。比較經典的舞美有那英《春暖花開》、李健孫儷《風吹麥浪》等。 時隔一年,哈文團隊再度執導的2015春晚中,運用的全息投影技術有兩個亮點。 第一,吉祥物陽陽擔任“虛擬主持人”的角色,這種“虛擬人”+“真實場景”或者“虛擬場景”+“真人”的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第二,在李宇春《蜀繡》節目中,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分身”出4個李宇春,更是震撼無比,堪稱三十多年以來春晚玩“技術流”中的巔峰之作。 這種技術是個什么原理呢?梅丸君也說不清楚哈哈,反正看這個圖你知道很厲害很厲害就可以啦。 應該說,2015年春晚是中國晚會虛擬技術運用的一個巔峰。 那么,2016年春晚有沒有超越歷史呢? 我們來欣(dui)賞(bi)一下。 2016年猴年春晚舞美是這樣的。 虛擬是這樣的。 紅色那塊剪紙是一抹虛擬…… 同樣是燈籠,和上面的一張圖差距怎么這么大呢? 這個舞美好像立體感缺失了。 其實不用虛擬,舞美也可以出彩。你看,2014年馮小剛團隊制作的春晚,沒有使用虛擬舞臺效果照樣不錯。 馮氏春晚把舞臺從T字型回歸到一字型,恢復了觀眾和演員之間最傳統“臺上臺下”關系。但舞臺上運用了4塊搖頭LED屏(上圖頂部的紅色面板部分)。 這4塊搖頭LED屏幕起了大作用,既可以取代傳統背投大屏幕。 還可以變換空間組合,融入到舞臺表演中,讓整個舞臺靈動起來。 可見,舞臺創意完全不必吊死在“虛擬”上,如果經費不足,那就多動腦咯。 [結語]哈文團隊所引領的春晚“虛擬風”,在一定時期內滿足了中國式晚會的時代需要。這種“虛擬人”+“真實場景”或者“虛擬場景”+“真人”的效果,給觀眾帶來了新的審美體驗,也增添不少技術話題。這就是科技之于電視媒體的魅力所在。 |
|
來自: thchen0103 > 《中學物理教師教學基本功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