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突然想,既然是個“以升級為樂”的社群,既然目標是把大家都變成“學習機器”,為啥學個外語這點破事兒都搞不定?! 半年之內我一定想辦法在社群里開門課,叫《兩年學不會就算了》—— 說的就是英語。 說實話,根本用不著去上課,這破事兒,就應該自己快速搞定。 要么就學會,要么就學會別的。學了很久不會用,太吃虧了。 猶太人篤信很多非常簡單的商業道理,乃至于幾千年后在商業上遠超地球上其他的民族,其中一條是:
花了時間、花了精力,也花了很多金錢,居然學不會英文,那就是“蝕本”,而且還是吃了一個“機會成本”很高的大虧。 學一門外語怎么就成了那么多人跨不去的坎呢? 在《新生 —— 七年就是一輩子》這個社群里,我建議每個成員,都要在這輩子里把英文用起來。注意,是“用”,而不是“學”。 其實你早就學完了,就是不敢用而已。
這就是用英文的“最少必要知識”。學任何東西都一樣,搞定最少必要知識之后,就應該用起來了 —— 決不遲疑地用起來。 什么叫“最少必要知識”呢?這是學習的終極竅門: 任何一項技能,都有一些少量但必要的知識點,只要學會了它們,就可以開始使用那項技能。用起來,才能“積累里程”,用起來,才能打磨技巧,用起來,才能通過踐行改變生活。 學習任何技能,都要想辦法找到“最少必要知識”。
哪怕在你完全意想不到的領域里,道理也完全一樣的…… 好奇心強烈的讀者可以看看《擠擠都會有的》。 怎么開始用英語?很簡單。 用一兩個月時間啃下第一本原版書。 什么書都行,隨便什么書。Amazon 上買書太容易了,挑一本你自己喜歡的書,最好是你自己早就讀過譯作的書。這一點挺重要,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用我強調你就會發現讀譯作是多么耽誤事兒的活動……(買來 Kindle 版的電子書,可以轉換成 epub 格式存在電腦上可全文檢索更方便。) 要求是每個生詞都必須查詞典,不要亂猜任何單詞的意思。每個單詞有很多個意思,逐一閱讀之后,挨個放到句子里嘗試,看看哪個釋義最符合句子的意義(要聯系上下文)。有時候即便看起來沒有生詞,若是句義理解起來不通順,也要逐個查一遍。
比如上一句話里的“taxing”肯定不應該是“收稅”的意思,否則句意不通,怎么辦?查一查 tax,發現果然有一項之前不知道的(我用的是 Mac OS X 內建的詞典而已): 嗯,這就對了。 如果每個詞都認識,還搞不懂句義,估計是遇到之前沒掌握的語法點了,在語法書中檢索一下功能詞 —— 所謂的“功能詞”,就是那些在語法書的索引頁里能找到的詞匯,比如 that, as, which 等等…… 如果還讀不懂,貼出上下文,將來在社群里問一下,總會有人幫你解釋一下。(社群應用上線還需要一段時間。三月初開始內測,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可能穩定……) 另外,你要是覺得看書太枯燥了(其實,作為以升級為樂的你,實在不應該這么覺得),那么就用同樣的方式處理電影。每個電影都可以這么干 —— 用 Google 你總是可以找得到任意電影的字幕文件,打印出來,把電影臺詞當作書處理,同樣每一個詞都不要放過就對了。 第二個并行的方式是大量朗讀。 啃下第一本原版書之后,最難的部分就已經徹底結束了,剩下就是不斷讀新的原版書…… 在任何國家都一樣(不僅僅是我們中國),語文課從來都形同虛設,至少大多數情況下如此。學好語言,從來靠得都是同樣的東西:
你讀的越多,你的文字水平就越厲害,無論是理解速度、理解能力、抑或表達能力,本質上來看都是靠閱讀量積累的,別無他法。 那為什么這一條說的不是“大量閱讀”,而是“大量朗讀”呢?《人人都能用英語》里的第四章,說的就是朗讀的好處,大家看看大綱自然就明白了:
然而建議讀者把那本書都給仔細看了,一下午就能讀完。 反正,每天至少朗讀三十分鐘就對了。 有個硬性要求是每天“用英文”兩個小時以上。 三個小時更好,四個小時最好…… 讀新聞、看電影、看美劇、讀原版、查詞典、朗讀,都算。 絕對不允許說“我歲數大了……”之類的屁話。歲數大了才更要學呢!起碼為了下一代著想一下吧? 找個下午,把《人人都能用英語》讀一遍,一定會有很多啟發 —— 那本書就是用來“啟發”的。
就這樣罷,原理清楚了,自己去搞定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