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 游蘇寧 自古以來,《莊子》一書影響了無數人,由于其將深奧的哲理文學化和趣味化,使得其中的很多成語、俗語被廣為流傳。但是原書的艱澀難懂,加上急功近利的浮躁社會對源于此書寓言故事的淺嘗輒止和以訛傳訛,使得其深刻的思想內容較難有效地被世人領悟。最近,再次拜讀王蒙先生所著的《與莊共舞:人生的自救之道》一書,經過先生獨具匠心的詮釋,筆者不僅對莊子之說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而且對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也不乏茅塞頓開之悟。現將自己的感受筆錄于此,以饗讀者。 無用之用的哲學思辨 “乘瓠而游”出自《莊子·逍遙游》,是莊子與惠子之間因一個大葫蘆的有用與無用展開的辯論。惠子說,有一個非常大的葫蘆,將其心挖空,可以裝五石的容量。但它大而無用,裝水會裂縫,劈開后又無法做工具。盡管在許多人的腦海中一直存有“古來材大難為用”的觀點,但莊子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無用之用才是最大的用處。既然它不能舀水、也無他用,不如干脆坐在其上游歷于江河湖海,不妨視之為體育活動或旅游項目。 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們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莊子對“無用”的看法。才大為何難用呢?因為才高八斗之人對于庸人客觀上是十足的威脅,乃至是傷害。即使真正的人才不想與誰爭鋒,也難免會遍體鱗傷甚至八面樹敵,原因就在于人才對于非人才的危險性,即客觀上的挑戰。 莊子提倡的是個人的特立獨行,因此對自己要有充分的自覺、執行、自主。他追求的是拯救自我,是一種自我安慰,無用更好,不求有用。莊子用浪漫的想象力對抗惠子的思辨,向我們展示了逆向思維的可能性、趣味性、啟發性及教益性,讓讀者感受到莊子內心的那份孤獨、空茫,也聆聽到他對人生、自由及逍遙的追求。 莊周夢蝶的妙不可言 “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是該書中最流行和膾炙人口的故事,被譽為“天下第一夢”,講述的是一位夢中變為蝴蝶的人醒來后找不到自己身份的寓言故事。故事中,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生動逼真的蝴蝶,感到無比的愉快和愜意,但突然醒來時,驚惶不定之間方知自己是莊周。 該故事最妙不可言之處在于:究竟是莊周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周?莊子認為,花開一季,人活一世,人不是為了弄清一切的奧秘與原委才生活的,人是因為在人生中不斷地詢問、體察、感受才享受了生活的滋味。正是由于不知、不盡知,有所期待、有所失望,所以一切才如此迷人。人生幾十年,無法認清自己的目的和命運,既不知來歷也難以預知歸宿,更可悲的是丟失了自我。莊子堅信:夢就是人生,人生亦是夢,生就是死的開始,死亦是生的完滿。只有大覺才明白大夢,當你夢得太深時,必須有根本的覺醒,才能明白自己深陷夢中。 這個故事給讀者帶來很多的思考,有夢與現實的區別,對“人生如夢”的感嘆,對自我身份的追問,也不乏對人的社會命運的慨嘆。除此之外,莊子的故事構思不僅美,而且迷惘凄涼。 相濡以沫后勞燕分飛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又是一個絕妙凄美的故事,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原本是指泉水干涸后,兩條被擱淺的魚用呼出的濕氣、吐出的唾沫相互滋潤著對方,使得對方的生命得以維持。舉動雖然感人,但這仍不如將它們放入大海,讓它們自由游弋。一般而言,在正常的生活條件下,人們會更多地注意自己。相濡以沫表達的是一種利他主義的道德情操,帶有幾分慘烈的感人,其動人之處在于朋友間生死攸關之際的相互支持。盡管感人至深,但卻不如各自過著幸福自由的生活,互相遺忘更美好。 莊子的這一邏輯不僅涉及順境與逆境,道德與福祉,還延伸到生與死。莊子說,生是局促的,生的可戀和溫馨在于相濡以沫,死后就可以相忘于江湖了。當生進入永恒,作古仙逝之后,也只能兩相其忘。相濡與相忘之辨,是莊子的一大發明。艱苦環境下的老友,在清明順利的環境中反而可以淡忘朋友之情,這不值得傷感,卻應該感到慶幸。莊子明確指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懷念相濡以沫的時刻,銘記他人對自己的哪怕是涓滴之恩,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情操。但相比而言,相忘于江湖更幸福,與記住相比,忘卻的境界更高。 王蒙將莊子這一故事解讀為:相濡是一種艱難和溫馨、苦斗和友誼、清純和紀念,是應該永志不忘的寶貴精神財富;相忘則是一種豁達和天真、提升和超越,擁有更廣闊的心胸和天地,是更加開闊的大環境,是邁向新階段的自我解放。 秋水知魚的濠梁之辯 “秋水知魚”的故事,自古以來久負盛名,它出自《莊子·秋水》,講述的是莊子與惠子關于魚兒是否快樂的辯論。兩人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莊子說:“魚在水里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完全可以斷定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的'你怎么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是明知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這段看似討論魚的睿智辯論,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需要對手,若非棋逢對手,只能孤獨求敗,生命和生活都會陷于無趣。 王蒙指出:秋水知魚的精彩之處,在于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合作的伙伴,既生瑜必生亮!有亮才有瑜,無亮則無瑜,從而起到一種開闊心胸、接受挑戰的正面作用。 數據時代的渾沌之死 “渾沌之死”的寓言,出自《莊子·應帝王》,寓言講述的是南海與北海之神,為了感謝“渾沌”之神的熱情款待,好心為沒有七竅、五官不分的“渾沌”開竅,雖然7天就為“渾沌”打開了七竅,卻導致其死亡。這個無與倫比的寓言故事,其含義任憑讀者體悟。究竟是一清二白好還是難得糊涂更好?莊子選擇了后者。其原因在于,它真正做到了人間沒有高低貴賤或是非曲直之分,混沌其實就是糊涂。莊子以這個離奇的想象和比喻來宣揚他所向往的原生、整合、混一狀態。 王蒙認為,該故事除了對混沌性、模糊性以及相對性的提倡之外,還包括了對整體性的推崇。自古以來,國人在思維中喜歡從整體上解決問題。以醫學為例,盡管西醫發展日新月異,但中醫理論對國人的影響不可小覷。中醫理論最大的魅力是它的混沌性,即整體性。如果一味地采取西醫的科學主義、實證主義來改造中醫,很可能使中醫學重蹈渾沌之死的覆轍。 時至今日,我們擁有的成見很多并非源于自己,很可能是人云亦云的結果。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人創造了媒體,卻被媒體所控制。數以萬計的人通過粗讀和瀏覽來傳播有限的知識,接受以訛傳訛、添油加醋,甚至表里不一的資訊。莊子認為,書籍就是前人的鞋印,而鞋印并不等于鞋子本身,這提醒我們在學問上要追根溯源,通過明辨慎思的讀書來還原那只鞋。 救贖靈魂的莊子五法 莊子的努力其實是在拯救個體,他獨辟蹊徑地提出了救贖靈魂的五法,王蒙先生在本書的最后對其進行了概括性地詮釋: ◆展翅天宇,與道合一。莊子的說法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合一。生命源于大道,歸于大道,生死皆合大道,你就是永恒。 ◆超越凡庸,矗立巔峰。首先是超越世俗,清高超拔,絕不蠅營狗茍,尤其是不求仕途;其次是超越權威,絕不迷信;第三是超越生死;第四是超越書本;第五是超越環境,不要期盼等待有利條件乘風而行。 ◆虛靜恬淡,坐忘心齋。莊子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對于“無”的積極正面表述,它是一個大美大智大善的狀態,那就是虛靜、恬淡、寂寞。 ◆是非彼此,沒有差異。提醒人們不要將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相互爭斗上,而應該逍遙地頤養天年。 ◆逍遙神仙,精神勝利。不要做凡庸,而要做神仙,自由自在,隨遇而安,才能取得精神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