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各個方面把握都是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之上,因此一是要培養文言文的閱讀語感,諸如學英語一樣。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寶,毛澤東主席曾說過,對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為今用”的態度。我們學習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們寫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較高的價值,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激發我們的愛國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等詩句至今傳誦。古人寫作時是非常講究謀篇布局,章法技巧的。為寫作可以說是嘔心瀝血,賈島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說。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僅可以使我們受到文學熏陶,而且對我們的寫作也會有幫助的。因此,我們不但要學習文言文,而且還要學好文言文,才能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什么是文言文? 你喜歡學習文言文嗎?為什么?知道什么是語言哲學?語言哲學就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之上,因此一定要首先把握好語言系統,你說呢?文言文是我們的祖先用的書面語言。文言文與現代漢語之間是個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就語言的基本形式來說,它們是一致的,就語言的變化說,它們又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學習文言文,就是要掌握古今漢語的這種差異,具備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閱讀學習文言文呢? 一、字求其訓,句索其旨。也就是說,讀文言文要弄清楚每個字的詞義,每句話的語意。這是我國宋代著名學者朱熹的讀書經驗。他曾說,讀書須是仔細,逐字逐句,要見著落。前邊的沒有學會,決不急于求后邊的。對于剛開始學習文言文的同學來說,第一步若邁得不踏實,以后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難以提高。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比較起來,它們有哪些不同呢?簡單說來,1、在句法和詞義上有很大的不同。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就是要搞清楚這種變化,掌握它們之間的差別。例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古代漢語常用的是“丟失”,“逃跑”等意思,現代漢語常用的是“死”的意思,而且跟“死”字結合,構成并列式合成詞“死亡”。讀文言文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會鬧出笑話來,把“亡羊”說成死了羊。2、一詞多義。因為文言字詞比較少,往往一詞多義,如一個“度”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就有“考慮”、“估計”、“尺碼”、“量”、“過”、“衡量”、“制度”等多種詞義。我們學過的《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中的“市”是“買”的意思,在其它的句子里還有“集市”、“交易”、“賣”、“市井”等多種意思。若不掌握這一點,在閱讀時就有可能讀不懂。再如,我們現在把用嘴說話叫做“說”,文言文里寫作“曰”(yuē)。我們現在說“下雨”文言文就用一個“雨”字來表示下雨的意思。我們現在說,“他的兒子”,文言文用“其子”兩個字來表示,“其”等于“他的”,“子”等于“兒子”。白話文里的“父”是指“父親”,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3、文言文里的數量詞的用法也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現在把十個中的九個,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卻寫成“十九”。一般來說,文言文不用量詞。《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就沒有用量詞。4、還有,因為古代字詞比較少,有時古人寫文章時,就用一個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這個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例如,《賣炭翁》中“系向牛頭充炭直”中的“直”就是一個通假字,它代替價值的“值”。5、文言詞類活用的現象也很多,名詞活用作動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或動詞,……詞性變了,詞義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以上這些看起來比較復雜,其實只要在閱讀時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是不難掌握的。 二、熟讀背誦,讀準句逗。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一樣,必須通過北誦一定數量的文章,去積累語言,掌握文言的字、詞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運用,客觀上缺乏實踐的環境,不熟讀背誦是沒有好辦法學好的。多讀多背,就會有語感,才能迅速領會文章內容,流利地讀通句子,形成語感只有在朗讀背誦中才能見效,因此我國古代讀書十分強調詠誦,背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小時候讀書以致“口舌成瘡”,曹植在十歲時,背誦詩賦十萬言,這就告訴我們,學好文言文,必須把熟讀背誦作為一條基本的方法。在朗讀背誦時還應該注意,古人寫文章時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古文,一般是經過后人編輯整理的,那么古人用什么來表示斷句呢?這就是我們學習古文時常常看到的“之”、“乎”、“者”、“也”等等虛詞來表示。韓愈在《師說》中有“句讀之不知”,其中的“句讀”就是斷句,“之”、“乎”、“者”、“也”這些虛詞各有作用,不同的虛詞表示不同的標點,一般也有規律可循,有個口訣:曰后冒(:),哉后嘆(!),蓋、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后面畫圈圈(。),者、也作用表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如果不了解這些虛詞的作用,在朗讀時就有可能讀錯,那樣既影響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影響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總結規律,注意方法。 古文學習,一定要從開始培養起乾嘉學派的訓詁作風。當然不是讓一字訓詁出幾萬字,但一定要透徹理解方行。多做總結便是一個絕妙的方法。 文言文朗讀中的停頓規律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后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后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后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接。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戰。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爭/奔走焉。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應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余馬首/可也。 六、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①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 “乎”等語氣助詞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 ①余聞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與灝氣俱 九、轉折連詞之后應有停頓。 洋洋乎/與灝氣俱/而不知其所窮。 總之,相對完整的意義結構都需要相應的停頓。 知識是有系統性、規律性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運用科學的方法牢記所學的知識。例如:翻譯文言文時,要做到文通字順,但是在翻譯時,有的可以直譯,有的可以意譯,直譯是一句對一句的按語序逐詞逐句的對譯,意譯則是打破原來的語序,按意思翻譯就行了。一般來說,記敘文、議論文多用直譯,而描寫抒情的文章多用意譯。在翻譯時,那些專有名詞,例如:地名、人名、帝號、年號、官名等等就照翻不譯。這些規律性的知識,只要掌握了,那么無論在哪篇文言文中都可以運用。因此在學習時就應該注意總結。對一些文言虛詞,詞性的活用等等。我們可以利用卡片來歸納整理。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以致用 ....古文教學一直是個難點,其關鍵在于其運用環境已經與當前歷史環境相脫節,我們如何才能彌補呢?就在于多讀多寫,培養較高的文言文閱讀素養。 ....文言文的語言是一套系統,掌握它不一定要句句翻譯,也無此必要,要深入其中,就必須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因此,請多看集解。重點詞句,一定要仔細琢磨。 【詞類的活用】 ....詞類用法很重要,不學好它,文言文的難關就難以攻破。詞的語法分類稱為詞類。根據詞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句法功能等,可以把詞劃分為若干類,如名詞、動詞、副詞等。一個具體的詞,又可以從一類詞變為另一類詞,這叫詞語的轉化。 從詞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時可以根據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又沒有達到轉化的程度,這就叫作詞類活用。那么如何區分轉化和活用呢? 詞類轉化是長期變化的結果。這個結果產生了有新義的新詞。詞類活用只是臨時變通使用,仍維持原詞意義。詞類轉化后的新詞,一定帶有與其舊詞不相同的而且可類推使用的新的語法特點。詞類活用中的詞,只帶有特定條件下的臨時特點,受某些習慣性限制不能類推。詞類活用與修辭有關,好象故意破壞語法常規而造成修辭的特殊味道,詞類轉化則純屬語法范疇。 歸結起來,詞類轉化,從語法角度看,屬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釋的。詞類活用,則屬于特殊性的,僅從語法角度解釋是說不通的。 下面分類說說詞類的活用問題。 1.名詞活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動詞”在文言文中很常見,而且是不同于現代漢語的一種標志,因此一定要認真掌握。文言詞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講是名詞,作“說”講是動詞;藝,作動詞,意思是“種植”;作名詞,意思是“技藝”這類詞在句中無論用作名詞還是動詞,都是正常現象。“名詞用作動詞”是指有些名詞在句中臨時用作動詞,其意義往往既包含這個名詞的意義又新增與這個名詞有關的某種行為動作的含義。例如“陳勝王”中的“王”就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中的“指”“目”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著”兩種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詞活用為動詞;而“目”平時只作名詞用,這里就是用如動詞。 還有以下的幾個例子可以參閱: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其中“燭”就是名詞用作動詞,當“照耀”。 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這里的“玄衣”“白刃”都是名詞短語,在這里可以看作名詞用作動詞。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這里的“賓客”是名詞,在這用作動詞。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里的“先、后”都是名詞在句中用作動詞,“以……為先、以……后”。 這里的“賓客”“先、后”等都是名詞用作動詞,而且是意動用法。 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古漢語中詞的運用是非常靈活的,名詞可以用作動詞,那么動詞也可以用作名詞。形容也可以用作動詞或名詞。而且有的用作使動、有的用作意動,這就給辨別帶來了困難,要辨別需要從整個句子考慮。同時還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類的詞配合和它們構成什么樣的語法關系,這些都是要考慮的。 下面看看名詞用作狀語的幾個例子: 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詞可以直接作動詞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表示主語做某事時的態度,或表示動作的處所或方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詞用作“坐”的狀語。“像狗一樣”。而不是狗坐在前邊。 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這里的“箕畚”是名詞,用作“運”的狀語。“用箕畚”。 昨夜見軍帖……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這句中的“昨夜”“旦”“暮”都是時間名詞,在這里都用作狀語。 謹食之,時而獻焉,這句中的“時”就是名詞作狀語。 這點和現代漢語是不同的,現代漢語一般來講名詞不能作狀語。也有個別的可以作,例如“雷厲風行”等,但這些大部分是由古漢語演化而來的。應該注意。 ★2.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用法。 在古漢語中有些形容也可以用作動詞,是普遍現象。例如: 茍富貴,無相忘,這句中的“富貴”就是形容詞用作動詞,“變富貴”。 另外孟子有一句話是“老吾老以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個“老、幼”就是形容詞用作動詞。 另形容詞也可作使動用法,例如: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綠”就是使動用法,“使……變綠”。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中的“苦、勞、餓、空、拂亂、動忍、曾益”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還可以作意動用法,例如: 漁人甚異之。這句中的“異”就是“認為”這是意動用法。 若毒之乎。這句中的“毒”就是意動用法。“認為……痛苦”。 和名詞一樣,形容詞用作動詞,保留了它本身的意義,又增加了與它有關的動詞意義。可以使句子簡潔,有修辭效果。 形容詞除了可用作動詞,也可以用作名詞。這在古漢語中常見。例如: 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這句中的“堅、銳”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因為“堅”是形容詞,作“鎧甲”的定語。組成名詞性短語。“銳”也是同樣情況。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這句中的“優劣”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詞用作名詞,就是說形容詞在句中表示一種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在意義上相當于一個偏正短語。定語就是這個形容詞,而中心詞(名詞或代詞)并沒有出現。現代漢語也有這種現象。 ★3.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可以使句子簡潔,有時為了形成對偶的句式或適應詩詞句子字數的限制,但有時容易誤解,這是學習文言文應該注意的。 下面舉幾個例子: 君將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使動用法。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句中的“驚、鳴”就是使動用法。“使它驚、使它鳴”。 ★4.動詞的意動用法 ....這兩種用法(使動、意動)很常見,高考中尤其常見。 動詞有意動用法并不多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比較多。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中的“恥”就是意動用法。可譯為,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句中“以”是動詞,意思是“認為”、“認為”。我以為太陽出來時離人們近,而太陽當中時離人們遠。 ★5.動詞活用如名詞: 動詞形容詞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詞,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稱,這是古今相同的。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這句中的“伏”就是動詞用作名詞。作“伏兵”。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句中的“出、入”都是動詞用作名詞。“出產的東西”、“收入的錢財”。 以動詞代表那種動作有關的人和事,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用法,這是學習時應該注意的。 6.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這兩種用法附帶掌握一下即可。 形容詞是用來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的、如果把這種性質、狀態看作是一種抽象事物的名詞,那么形容詞就用如名詞了。例如: 薄如錢唇,這句中的“薄”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將軍身披堅執銳,這句中的“堅、銳”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這句中的“優劣”就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形容詞用作名詞,就是說形容詞在句中表示一種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在意義上相當于一個偏正短語,定語就是這個形容詞,而中心詞(名詞或代詞)沒有出現。現代漢語也有這種現象,如“以次充好”,“獎勤罰懶”等。這種用法可以使句子更簡潔。 【文言實詞活用的特點】 ...這四個特點要仔細體會其中蘊涵之意義。 1.名詞形容詞在句子中如處在動詞的位置并具有動詞的語法功能,就用如動詞。代詞、數量詞也是如此,但是這樣用的較少。 2.無論是動詞還是用如動詞的名詞,如果主語有使賓語怎么樣的含義,動詞就作使動用,如果主語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含義,動詞就作意動用。 3.無論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都是以“主+謂+賓”的句式代替“主+謂+賓(兼語)+謂”的句式,使句子簡潔,但也帶來了理解上的困難。 4.動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在理解時必須按照“使賓語怎么樣”或“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格式,但對譯時不必過于拘泥,只要不違背原意,翻譯時可以靈活些,以使更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學以致用】 ....閱讀文言文,非一日之功。其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多多拜讀古典名著。多看一些歷史事故,多積累一些歷史素材,多思考一下其中的哲學意蘊,能力自然會提高。 1.翻譯全文并解釋加點的字,說說這篇文章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曠論學 劉向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乎?” 平公曰:“有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乎?” 【題解】 師曠是晉平公的臣子,他是個盲人。論學,是說他對學習的看法。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說苑》,作者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今江蘇沛縣)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以通達能文應選。居官三十多年,做到光祿大夫、中壘校尉。他在學術文化上的主要貢獻,是對古籍做了全面、系統的分類整理工作,校閱群書撰成《七略別錄》(簡稱《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所寫著作較多。《說苑》共二十卷。其中有不少生動的寓言傳說資料,足以發人深省。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恐已暮矣:恐,恐怕。暮,晚。 何不炳燭乎:何,為什么。炳,點燃。炳燭,這是使動用法,“把蠟燭點燃”。 安有人臣而戲其君乎: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戲,戲弄。君,古代帝王、諸候。 盲臣安敢戲君乎:盲,瞎眼。因師曠眼瞎,所以自稱盲臣。 如日出之陽:如,象。陽,日光。 孰與昧行乎:孰與,一種凝固形式,主要用來比較,當“比……怎么樣”講。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進一步擴大學生們文言文閱讀,提高提煉文言文主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斷句: 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在主語的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古代通常不用“是”來聯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 主語后用“者”字提頓,謂語后用“也”幫助判斷,構成“……者,……也”式。有時省去“者”,有時省去“也”,有時“者”、“也”都不用。 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可譯為:陳勝是陽城人。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可譯為: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人。 環村居者皆獵戶。可譯為:村子周圍居住的人都是獵戶。 劉備天下梟雄。可譯為:劉備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詞加強判斷或構成否定判斷。 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可譯為:應當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 此則岳陽數之大觀也。可譯為: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色。 (3)以動詞“為”代詞“是”表示判斷。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可譯為:我認為大王攻打宋國。這是和他們一樣的。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可譯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斷句子特殊標志,需要記住。 2.被動句: 現在被動句常用“被”來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詞“為”或“于”來表被動,偶爾也用“見”或“被”,而且它們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為”或“為”、“所”配合表示被動。 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可譯為:吳廣平素很愛護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為予群從輩所得。可譯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輩得到。 (2)用介詞“于”放在動詞后,并引出施動者。 如,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可譯為:而您被趙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結好。 (3)用“見”表示被動,或“見”與“于”配合使用,或“見”與“被”對舉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可譯為:秦國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 (4)沒有任何表示被動詞語的被動句。 如,帝感其誠。可譯為:上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檣傾楫摧。可譯為:船上的桅桿被吹倒了,船槳被折斷了。 被動句需要仔細琢磨體會。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漢語都有的現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況更加普遍,幾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語省略。 省略主語的現象在古今漢語中都有,只是在古漢語中更多一些。 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這句中的主語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這句中的主語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語。 (2)謂語省略。 謂語是對主語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況下謂語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氣 再( )而衰,三( )而竭。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這兩句中的( )中就是省略的謂語。 (3)賓語省略。 賓語是動詞的受動對象,我們要注意動詞謂語,就能分析被省略的賓語。 如,隨園主人授( )以書。 余人各復延( )至其家。 余聞( )而愈悲。這幾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賓語。 (4)省略介詞“于”。 介詞“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盡( )水源。 口技人坐( )屏障中。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 )卷底衣褶中。這幾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詞。 省略句需要字字對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裝句: (1)謂語提前句。 文言文中有的主語在前,謂語在后,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時為了突出謂諫或表達某種感情,也可以把主語謂語的順序顛倒過來。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矣哉,我少年中國。 甚矣哉,為欺也! 現代漢語也有這種謂語提前的句子,如,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2)賓語前置句。 古漢語中的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具體條件是:以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否定句中,賓語為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 如,彼不我恩也。 城中皆不知覺。 (3)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為” “是”等作標志。 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定語后置句: 現代漢語的定語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前,古文中有時為強調定語所表示的意義或使句子節奏短而鮮明,可以把較長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馬之千里者。 于是集謝莊精技擊之少年。 定語后置句的翻譯,可在譯文中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之前,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的習慣。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譯,定語后置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修飾成分,一是避免定語太長。可根據哪種作用為主,選擇不同的對譯方法,或者選擇其它的對譯方法。 (5)狀語后置句: 用“以”和“于”組成介詞短語,如果對譯成現代漢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謂語之后作補語。 如,屠懼,投之(以骨)。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咨臣(以當世之事)。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戰(于長勺)。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以上這些知識在學習古漢語時都應注意。 倒裝句的幾種類型一定要記清楚,此為考試之重點。 [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有在應寫“甲”字時,寫成了另一個形體意義不同但聲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出現了這種情況,就稱“乙”是“甲”的通假字,照現在的就法,就是寫了別字。 通假字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正字(或本字)與通假字無論形體、意義完全不同,只是兩字聲音相同。 如,便要還家。其中“要”通“邀”。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其中“爾”通“耳”。 二類通假字,一般稱古今字,通假字與正字之間的關系與上面的情況不同。 例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其中“反”通“返”。 為天下唱。其中“唱”通“倡”。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其中“悅”通“說”。 通假字是學習古漢語時常碰到的,在翻譯時若遇上下文不易翻譯或難以理解的字時,可以考慮是否遇上通假字了。只要掌握了規律,就不會感到文言文難學了。 通假字在古文在很平常,要多閱讀多積累。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知識要點]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規律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規律,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后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后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讀”音dú,“逗”音dòu。 復習通假字,千萬不要離開課文去死記硬背,而要把它們放在句子當中去記憶,這樣記憶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見通假字的表。根據通假字的讀音,按照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讀音順序排列。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準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準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準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么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后,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匯、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準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甕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后”。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于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并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并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于,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后,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后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么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題解] 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干。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 “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后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于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么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蕩,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 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于“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于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為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于“從這里”“在那里”。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