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人:失去摯愛父親的中年男子 這次的委托人是,一位四十四歲的中年男子,張云兵。他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農光里的53平米老房子,之前一直父母居住著,然而,2014年父親張祖道突發腦梗離世,讓這個原本溫馨和睦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隨后母親也無法接受這個現實一病不起,這個建于80年代初期的老房,從此空置,雜物堆積如山。 張云兵的父親——張祖道, 1922年出生于湖南,前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畢業于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是中國泰斗級的攝影大師。面對父親的突然離世,張云兵,一直沒有勇氣接受這個事實,一度低沉絕望,而2015年龍鳳胎寶寶的出生,讓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情,于是他委托設計師崔樹,希望通過設計,幫助他重新找回那個熟悉而溫馨的家。 老房問題:布局混亂,采光極差 老房位于東大橋附近70年代末80年初建成的居民樓,面積在50平米左右,原有結構是2室0廳,客廳和臥室非常大,沒有合適的衛生間,布局很不合理,采光也是極其差,當設計師崔樹第一次走進房間的時候,因為房間太暗,連人的臉都無法看清楚,甚至連客廳也無法辨認。老房,顯然,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已經格格不入。
改造思路:跳出幾室幾廳的布局框架,最大化開放所有能夠開放的空間 委托人張云兵,也是學設計出身,因此,對設計師崔樹提出了許多專業角度的問題,基本上是事無巨細,甚至連選擇什么樣的品牌都已經想到。面對委托人的需求,設計師崔樹說,“最大的難題是忘掉自己的經驗,為唯一的目標,重新思考和完成設計”。 因為老房,有著上一代人無法抹去的記憶,又承載著兩個未滿周歲寶寶,未來十年的成長空間需求,于是設計師崔樹針對整個老房的改造,確立了三點改造思路: 第一,跳出建筑的規劃,不再在幾室幾廳的框框里面考慮和解決問題,而是從生活起居的習慣和需求出發進行設計; 第二,做一個時間軸上的空間,因為家里有兩個未滿周歲的寶寶,我們努力完成一個可變化發展的空間,在未來十年滿足這個家的發展帶來的需求; 第三,張先生兒時在這個家成長,以后又生活在這個家里,所以要做一個有回憶和未來的家。
老房在改造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尤其是客廳的布置。為兩個孩子打造一個寬敞明亮可以玩耍的客廳是張云兵夫婦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這在面積僅有53平米的房屋內,本就十分難以實現,而就在清拆完全結束,設計師回到施工現場復尺時,卻發現原本應該全部拆除的客廳位置留下了一個龐然大物——廚房的排煙通道,為了給客廳更多的空間,設計師崔樹將無法拆除的排煙通道包裹在書架中,客廳的玄關,沙發和電視墻之間的動線融為一體,大門入口的左側是沙發,右側是電視區域。
設計師崔樹說,這個房間不存在幾室幾廳的問題,目的是最大化地開放空間,滿足一家六口人的居住和生活需求。同時,空間設計不是裝修設計,設計師崔樹也在克服自己,不去做美的東西,這個家里所有的點,都是功能性的設計,因為當設計滿足了它的功能需求,本來就很變得好看。
設計感悟:用設計創造公益價值 整個改造項目雖然困難重重,但還是在預定的時間內圓滿完成了任務,這對設計師崔樹來說,不僅僅只是一次充滿挑戰的改造項目,更是一次為需要的人打造一個溫馨之家的公益行動,是設計師用自己的技術做的更有價值的事情。同時,它也讓設計師崔樹對家的理解有了更多的收獲——一個家不是需要有多好用,更不是需要有多么好看,其實它最需要的是有多么溫暖和幸福。 設計師 崔樹 80后空間設計代表人物 80年代出生的跨界創意者 高級室內建筑師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杰出中青年設計師 北京市杰出中青年設計師 北京六合九象環境藝術設計機構創始人 中藝設計院研發中心主任 作為一個80后覺得自己身上充滿了這個年齡的符號叛逆,個性,和執拗。但有時又感覺和這些形容格格不入,嚴謹,細致,和糾結的強迫癥,是自己的另一面。是個瘋狂的極限運動愛好者,從滑雪,跳傘,到賽車和哈雷改造各種玩耍。又是一個細致創意生活的打造著,從室內設計,到服裝家具,再到藝術裝置都由興趣而生,樂在其中。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有點矛盾體的創意者。認真和自由的做設計,頑皮和快樂的生活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