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溫度與濕度,是影響動植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種動物或植物,轉移到另一個氣候條件不同的地方之后,就可能難以適應,甚至無法生存。氣候反差越大,生存概率越低。人體的內環境也是如此,濕氣也是影響內在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體內的濕氣有兩種:陽虛則寒。陽虛有濕者,濕從寒化,名為寒濕,其癥多見于舌淡苔白小便清,治當溫陽化濕;陰虛則熱。陰虛有濕者,濕從熱化,名為濕熱,其癥多見于舌紅苔黃小便黃,且尿騷味重,治當清熱利濕。寒濕與濕熱性質不同,治法也存在一定差異。 薏米仁、赤小豆煮粥,是網上流傳極廣的祛濕氣的食療方,有的人服后有效,有的人服后效果不明顯,甚至胃中嘈雜,為什么呢?因為,相對而言,薏米仁、赤小豆更適合于濕熱,而不宜久用于寒濕體質。 其實,除了溫陽化濕、清熱利濕之外,化濕的方法還有多種,現分述如下: 1、健脾燥濕:脾主運化。飲食入胃,首先由胃將其消磨溶解,而后,由脾陽將其腐熟,并將水谷精微輸送到人體其他臟腑器官進行更深層次的吸收利用。如果脾虛,運化功能低下,或者暴飲暴食,飲食超出了脾的運化能力,則水谷運化無力而水濕內滯,此謂之脾虛生濕,治當健脾燥濕,香砂六君丸為其代表方劑。 2、利水滲濕:江河之水,蒸騰上升,則化為云霧。水,凝聚而有形;濕,彌漫而無形。二者同出一源,互根互化。絕其水源,則濕氣跡消,因此,利水亦可化濕。所用之藥大多性質比較平和,如:茯苓、豬苓、澤瀉、滑石、薏米、瞿麥、扁蓄、茵陳、玉米須、赤小豆等。八正散、三仁湯等即屬此類治法。 3、芳香化濕:由于體質上寒熱的不同以及濕氣存在程度上的差異,有時,濕氣表現得粘滯膠著,這時,用一般的利水滲濕藥,效果不大理想,當用芳香化濕法。芳香之品,其性清揚、通透、發散,能破濕濁粘稠之性,故能取效。藥用藿香、佩蘭、蒼術、砂仁、豆蔻、草果等。藿香正氣丸、蒼術平胃散等為其代表方劑。 4、祛風勝濕:梅雨季節,濕氣潮潤,衣物容易發霉,這時,如果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將衣物放到通風處晾曬,則可消除濕氣。風吹霧散,祛風之藥,可以勝濕,情同此理。濕氣彌散游走之時,當用祛風勝濕之法。羌活勝濕湯即屬此類治法。 來源:http://www./forum/article-38308-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