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把這篇《一篇說透如何提高閱讀效率?》在公眾號一次性發布,后來考慮太長了就分期發布了。未來幾天每天更新一部分,歡迎薦讀。 如何提高閱讀效率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它直接影響成長過程所需精神食糧的多寡和營養價值的高低。如何提高效率又是個很系統的問題,單方面回答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我兒子小澤剛滿3周,3月1日就要上幼兒園了,20幾年的求學路就此開始,寫此篇長文算作對小澤的入學鼓勵吧。其實,我已經給小澤念了一首入學勉勵兒歌,“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著炸藥包?我去zha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線,我就跑,轟地一聲學校不見了!”,呵呵,言歸正傳吧。 本篇主要內容簡介: 1、本期內容:讀書有用嗎? 觀點:讀書有沒有用不是書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2、下期內容:為什么讀書? 觀點:為什么看不進去書,是沒有讀書的動力。 3、讀什么?好書是最好的老師,所讀的書是另一個自己。 4、權威的話要信嗎?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視角看世界。 5、如何選書?選書是一項基本技能,選好書才能讀好書。 6、怎么讀書?告訴你簡單有效的微信閱讀技巧,好的方法事半功倍。 7、怎么堅持閱讀?努力讓閱讀成為習慣。 8、怎么變成自己的東西?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寫出來才是自己的。 9、不同內容對閱讀時間有什么要求?在不同的時間閱讀不同的內容。 10、長時間讀書采用什么讀書姿勢?讓閱讀過程更舒服。
讀書有用嗎?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針對讀書有用或無用展開大討論,讀書有用嗎?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讀書有用或沒用不是書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同樣一本書兩個人讀后效果截然不一樣。所以,應該把讀書有用嗎?這個問題討論對象從書變成人,人才是焦點和主體。人沒用,讀再好的書也沒用。世上這么多名家經典不可能一本都用不上,說讀書沒用的只能說明自己選書有誤,功夫不夠,方法不對,不能學以致用。讀書有用,沒用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無用 “坑未冷山動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首詩句出自唐代的章碣,全文詩句是“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首詩是用來諷刺秦始皇的,秦始皇想通過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偏偏造反的人卻不讀書。在冷兵器時代,少讀書可能有機會做一番事業,但在現在的知識經濟時代、互聯網時代以及以后的人工智能時代沒有足夠的知識量很難有一番成就,在人工智能時代知識含量高的工作都要被機器人替代,更何況是知識含量低的,這種趨勢不可逆轉。 為什么有人覺得讀書沒用呢? 1、學、用脫節 學、用脫節最嚴重的例子的學英語。我是80后,從初中開始學英語一直到大學畢業,一共10年,慚愧的是還是沒學會英語,放到美國肯定是個啞巴。現在的孩子們可就不一樣了,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到大學畢業得20年,可20年過去了也沒見那個小孩長大后英語說的很流利,讀寫都沒問題,原因在什么地方呢?關鍵在用。我們學英語的時候都是教你背單詞、背語法、背課文,但沒人教過怎么用。想想我們學說話的時候,沒人逼著你背這背那,但到4周左右一般交流都沒問題。因為學、用嚴重脫節所以就有人覺得讀書無用。中國技工類學校這么多,為什么高級技工還這么缺?除了技工在人們心中的偏見以外還有什么原因呢?一部分原因在學校、教師,象牙塔里的老師都沒有實際經驗怎么教學生用起來。另一方面不僅要好好學,更得研究怎么用。 2、暫時沒用 大家都知道馬云英語很好,英語對馬云影響也很大。馬云小時候經常跑到西湖邊上給老外免費當導游,風吹日曬雷打不動,以當時馬云的情況來說,說英語有用嗎?顯然沒用啊。很多人覺得暫時沒用的東西就不學了,就覺得它沒用。可暫時沒用并不意味著以后也沒用。馬云去了一趟美國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不懂英語也許去美國只是旅旅游。另一個例子是在微信公眾號jingyansi8發布的《這一年,我是怎么堅持自學的?》的文章中看到的,作者單位有個老前輩大學學科技英語,畢業分配到政府工作,他是單位唯一一個堅持學英語的人,周圍人都說他,有現成翻譯不用,干嘛自學啊。直到工作十幾年后,中國使館招募駐外大使,他從上千人中脫穎而出,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有時我們學習功利心太強,學就要立竿見影,殊不知從學到用中間要經過很長的周期,很多人一看沒效果就沒了耐心,索性就放棄了,這一放棄未來可能很多機會你只能眼巴巴干看著,沒自己的份。只要是好東西,甭管現在有用沒用學了再說,也許人生光明大道從此開啟。 3、自欺欺人 說讀書無用的人,是自欺欺人逃避現實的自我安慰,反正就是這樣了,還讀什么書啊。可能也有一些人,覺得什么都會,什么都懂,沒什么可學的了,我覺得這種人不是白癡就是無知,無知者無畏嘛。 4、用不上 經常有人說上學學的那些東西,讀的哪些東西用不上,用不上自然就覺得“讀書沒用了”。讀書真的沒用嗎?不是,是自己沒用。用不上的原因可能是,一、教與學脫節,這個在前文闡述過不再贅述;二、學的水平不夠,達不到應用需要的水準,問題不能解決是自己能力不夠,學的東西太少;三、缺乏從學到用的實踐方法,這個在下文中會詳細說明。遇到用不上的情況只能說明一個情況,努力不夠,方法不對。 讀書為什么有用呢? 1、不信臨時抱佛腳 讀書真正的態度是厚積薄發,不能書到用時方恨少。不是臨時抱佛腳不能用,而是要注意臨時抱佛腳的使用條件。我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是計算機與科學技術專業,由于對本專業不太感興趣所以課很少上,整天泡在圖書館看“雜書”,到考試最后一周突擊一下,過了就行,這就是臨時抱佛腳。現在后悔為什么當初為什么沒學好編程,哎,都是淚啊。臨時抱佛腳在有一定時間容量,難度不太大時管用,但在機會稍縱即逝,需要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不管用。就像前文提到的成功應聘中國使館駐外大使的那個刻苦學英語的前輩,應聘考試、面試就那么短短幾天,且只有一次機會,想臨時抱佛腳幾天拿下英語是不可能的,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臨時抱佛腳管用,那對工作后依然十幾年堅持學英語的前輩也太不公平了。讀書有用就是要放棄臨時抱佛腳的念頭,讀書追求的是厚積薄發,積累到一定程度別人想攔都攔不住。 2、自信 東方衛視第二期《笑傲江湖》有個自信哥,口頭禪是“為什么哥不猜忌?因為哥自信呢。”,可他沒這個自信。我老家是農村的,80年代的城鄉差距可比現在大,大既體現在物質上也體現在觀念上,那時候總覺得城里孩子就是高人一等,穿著小皮鞋,很羨慕,自己卻沒沒自信,到大學自信其實也沒真正建立起來,真正自信建立起來是畢業以后。建立自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懂得比別人多,思路創新,想的比別人全,自信自然就有了。不是建立在知識上的自信是自大,是虛幻的,是仰仗別人的。見到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很狂,為什么狂啊?還不是有個有本事的老爹,仰仗老爹所建立起來的虛幻的自信。 3、智慧 有句著名的祈禱文,“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并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在現實中學歷不等于知識,知識不等于智慧,哪些學歷低的人不一定讀書少,更不一定沒有智慧。李嘉誠是小學畢業,誰能說李嘉誠沒有能力,缺乏智慧,沒有智慧怎么成就這份偉業。李嘉誠學歷很低,但讀的書比大多數人都多,并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商業領域。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里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鄭板橋說“聰明難,糊涂更難”。其實鄭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難得糊涂”翻譯過來就是“難得智慧”。 4、懂得選擇 選擇決定命運,命運是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做出的選擇決定的。選什么不選什么這是價值觀的問題。讀書有助個人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什么?價值觀是對人、事、物重要性的排序,認為重要的排在前面,認為不重要的自然排在后面。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分開、排序需要智慧,況且有時候你認為重要的事實上可能是不重要的,你認為是不重要的往往是重要的。只有讀書,有智慧才能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才能真正區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有人認為讀書不重要,做事肯定會把讀書放在后面。普通人的觀念里不認為書是有價值的或值太多錢的,買件衣服、吃頓飯、去趟KTV花幾百上千習以為常,但花點錢買書就覺得是浪費。這就是一些人的消費價值觀。 我覺得相較于對嘴的投資—美食,對身體的投資—服飾,對臉蛋的投資—化妝品,對時間的投資—娛樂,我覺得對頭腦的投資—書籍是最明智,最有價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