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宋“大觀通寶”大型鐵錢一枚
![]() 練習宋徽宗瘦金體時,選用什么樣的毛筆效果最好
![]() ![]() ![]() ![]() ![]() ![]() ![]() ![]() 【體會】:周文勾線,原名叫清河勾線,是一支純紫毫勾線筆。07年的時候,我迷上了瘦金體,四處找合適的毛筆,后來經邱金生老師(《瘦金體書法藝術》的作者)的介紹,找到了當時的清河勾線,第一支清河勾線寫了4個月左右,天天臨帖學書,筆已寫禿,從此對這支筆產生極其深厚的感情。 周文勾線非常適合寫瘦金體,一則是因為出峰尖銳、二則是側鋒飽滿、三則是彈性極佳,瘦金體的放射性,特別需要這樣一支筆來體現,它能令書寫如虎添翼。寫瘦金體,我一般不會再推薦另外一支,因為我不想任何一個想學瘦金體的人錯過這支毛筆,價格雖然比一般的勾線筆貴,但作為一支高品質純紫毫的勾線,其實真的不算太貴。 之前有一位新手,買回去說筆鋒一用就不好,毛筆不值這個價,便來評價一番。其實我很清楚一位新手寫字的心情和實際運用情況,后來她又陸陸續續買了其它人的毛筆來用,等她慢慢體會、對比之后才發現在我們這里買的勾線才是最好用的,于是特地來道歉,這令我們感到欣慰,有一種得到平反的喜悅,更令我們更高興的是這支筆得到了絕大多數的人認同,像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1.新筆可開鋒至1/2或1/3處,先適應用鋒程度再全開,可以更好地運用該筆的運筆特點。 2.用品質優良的墨汁、不用宿墨、及時清洗可延長毛筆壽命,有效避免開叉現象。
溫馨提示:筆桿為天然竹子,每批或有不同,天然硬傷或瑕疵在所難免,敬請理解。 北宋崇寧通寶特大型錢(直徑71mm),歷來譜載御書出號大觀,即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特大型錢,而無崇寧通寶特大型錢之記載,此錢恰可稱為出號崇寧,為創見品,目前僅見,極美品,難得!
![]() ![]() 北宋崇寧通寶特大型錢(直徑71mm),歷來譜載御書出號大觀,即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特大型錢,而無崇寧通寶特大型錢之記載,此錢恰可稱為出號崇寧,為創見品,目前僅見,極美品,難得
北宋崇寧通寶特大型錢(直徑71mm),歷來譜載御書出號大觀,即宋徽宗瘦
![]() 南宋建炎重寶(直徑33mm),極美品
![]() 北宋大觀通寶折三大樣(直徑33.5mm),少見,極美品
![]() 北宋大觀通寶折三大樣(直徑33.5mm),少見,極美品
![]() 北宋大觀通寶折三大樣(直徑33.5mm),少見,極美品
![]() 北宋大觀通寶折三大樣(直徑33.5mm),少見,極美品
![]() 北宋紹圣重寶隸書折二(直徑28.5mm),極罕見,已知存世僅四枚,美品至極美品
![]() 。
![]() 。
![]() 北宋崇寧通寶特大型錢(直徑71mm),歷來譜載御書出號大觀,即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特大型錢,而無崇寧通寶特大型錢之記載,此錢恰可稱為出號崇寧,為創見品,目前僅見,極美品,難得
![]() 北宋崇寧通寶特大型錢(直徑71mm),歷來譜載御書出號大觀,即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特大型錢,而無崇寧通寶特大型錢之記載,此錢恰可稱為出號崇寧,為創見品,目前僅見,極美品,難得
![]() 北宋崇寧通寶特大型錢(直徑71mm),歷來譜載御書出號大觀,即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特大型錢,而無崇寧通寶特大型錢之記載,此錢恰可稱為出號崇寧,為創見品,目前僅見,極美品,難得
![]() ![]() ![]() ![]() 北宋·“大觀通寶”小平、折二、折三、折三大樣、折十一組共五枚
![]() 北宋·“大觀通寶”小平、折二、折三、折三大樣、折十一組共五枚
![]() ![]() ![]() 關于北宋雕母什么樣的,目前是全世界古泉專家及古泉收藏愛好者的一個未解之謎。今天筆者將自己祖傳的一枚大觀通寶雕母
展示給古泉專家及古泉收藏愛好者。此雕母比普通流通幣略大,略厚,略重【不把尺寸,厚度及重量公布于眾】。 。此次錢幣輪脊低平,錢文是徽宗御書瘦金體,文字精美纖細而挺撥,字口深峻,比劃清晰剛勁有力,拐彎處有棱角,錢緣輪廓與字口同樣深僻峻,內闊與錢穿規整,錢背有一小孔為人為所致,錢體為白銅,質地精細,地章幾乎刀痕化盡,但若仔細觀查細審仍可見刻鏤的痕跡,放大后字的筆劃周圍可以看到雕痕,且地章上雕痕清晰可見。北宋雕母的正面地章和背面無論哪一面都必須見雕痕,地章沒有雕痕的絕對不是雕母。北宋雕母的筆劃也絕對不是上窄下寬的楔形。希望廣大古泉收藏愛好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北宋 “大觀通寶”一組五枚
![]() ![]() ![]() ![]() ![]()
回眸中國書法史,北宋無疑是一個輝煌的時代。“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像行星一樣橫過了歷史的天空,至今光華奪目,影響深遠。而文化皇帝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也自成一格,頗受后人推崇。除此之外,還有薛紹彭、蘇舜欽、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蔡京等一批名家,也毫端千秋,墨寶傳世,為收藏界所追捧,并由此構成了宋代書法燦爛的星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開封作為書法名城,書法藝術之花長盛不衰,常開不敗,不斷有書法人才如春苗破土。一位省領導風趣地說:“走在開封大街上,遇見三個熟人,弄不好有兩個是書法家。”雖有夸張,但卻證明了開封確是翰墨香熏之都。 史有定論“宋四家” “宋四家”是書法的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簡稱蘇黃米蔡。這在歷史評價上已成公論,沒什么爭議。唯有的爭議即蔡是蔡襄還是蔡京,多數認定是前者。宋四家書法各臻其妙,是宋代尚意書法的代表。何謂尚意?也就是崇尚書法的意境、意趣,表現書法家與眾不同的個性雅趣。可用“師法前人,創新意蘊”這8個字來概而括之。 應當說宋人是很有創造力的,當他們建立趙宋王國的時候,博大的唐朝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一座高峰,如何超越唐代文化的高度,他們走了一條精工內斂之路,不同于唐人的博大豪放,他們是內秀、精美、安閑。他們在唐詩之外,發展了詞這一民間形式,并且使它的品格得以提升,成為與唐詩齊名的又一種文學形式,在抒寫人的感情方面更進了一步;相對于艷麗的唐三彩,宋人的瓷器,則是恬靜素雅,“哥定汝鈞官”五大名窯尤其是官瓷至今看來還是那么完美,透著安詳、雍容、沉靜。至今我們印刷品的字體,都是宋人創造的,宋人似乎在悠閑自在中創造了一個多層面的文化高峰。 宋代的書法不同于晉唐,宋人特別尚意。我們且看唐人的書法,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筆筆嚴謹,法度森嚴,個個像是正襟危坐的將軍,透著大度、沉穩、安逸,一如他們那個大氣雍容的時代。再看宋人書法,宋四家的書法,則是天真爛漫,處處充滿筆情墨趣,可以想象在晴窗之下,喝了一杯茶、看了兩頁書,忽有所想,興之所至,鋪紙研墨的揮灑,那份自在、隨意。不僅僅是四家,還有歐陽修、王安石、陸游、范成大、朱熹,讀他們的字,仿佛看到他們在袖了一只管毫談笑風生地向你灑脫走來。宋人的書法藝術,是人間的藝術,情感的藝術,透著儒雅、隨和、親切。 蘇黃米蔡四家生活的時代相近,除了蔡襄稍微年長。蘇軾、米芾、黃庭堅基本上生活在同一時期,彼此欣賞,同行相敬。蘇軾說:“念吾元章……超邁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瘴毒,今真見之……恨二十年,相從元章不盡。”蘇軾評蔡襄:“獨蔡君謨書,天資既高,積累至深,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黃庭堅則推崇蘇軾書法,不止一次說:“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于今為天下第一。” 其實應為“宋五家”
但是,“宋四家”這個歷史定論,現在看來未必全面。縱觀之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應算第五家。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其繼承創新,均可圈可點,具大家風范。歷代所以未將趙佶列入大家,主要因為他是皇帝,不好與士林相提并論。今天,回顧宋代書法的全貌,筆者不揣冒昧地提出,不是“宋四家”,而是“宋五家”!也許,這樣更接近書法藝術的歷史本真。 趙佶的書法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其一,趙佶書法在創造性上超過了北宋時代的多數書家,對傳統技法的體悟與把握有獨到之處。他在繼承二王與顏柳的書藝特長時,舍棄了厚重古樸的一面,代之而嘗試了一種輕松灑脫飄逸的學士風格,這也是對傳統的一種超越,一種化意,當然更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他的這個成就,一舉超越了宋代許多知名的書法名家,如蘇舜欽、薛紹彭、歐陽修、文彥博等人,具有了書法大家之寬厚素養。 其二,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自成一家,其藝術成就與蘇黃米蔡各有千秋,尤其與蘇東坡的濃郁豪俊的書風形成鮮明對照,堪稱宋代書法的一枝奇葩。其筆法剛勁清瘦,結構疏朗俊逸,形如屈鐵斷金,匠心獨具,是最具宋風宋韻的藝術精品。 瘦金體,亦稱“瘦金書”或“瘦筋體”,也有“鶴體”的雅稱,是楷書的一種。他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像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于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現代美術字體中的“仿宋體”即模仿瘦金體神韻而創。瘦金書的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的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此書體以形象論,本應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御書的尊重,讀之也更雅致。 宋徽宗流傳下來的瘦金體作品很多,較有名的是《楷書千字文》、《秋芳詩》等,《楷書千字文》是趙佶23歲寫給大奸臣童貫的,此時的瘦金書體已初顯大家風采。 其三,宋徽宗雖疏怠于政治,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卻是文化大家,藝術造詣頗高。他在位期間曾設立書、畫、琴、棋院,并自封院長,他招募天下名士,大量搜集古今字畫,整理編輯了《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和《宣和睿覽冊》,保存和繼承了古代文化遺產。他首次將書畫藝術從手工作坊中分離出來,為宋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四,瘦金體書法進入錢幣領域,也是趙佶對宋代金石藝術的一大貢獻。“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和“宣和通寶”,字體端莊秀麗,結體瘦長,運筆挺峻,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挺脫有力,字體搭配和諧自然,渾然天成。徽宗將其書體用作錢文,使錢幣斐然生色,底蘊敦厚,格調迥異。近代泉幣鑒賞家張可中先生給“瘦金體”錢幣以極高的評價,稱徽宗之書“范各一體,體各一態,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孫織錦,文采斑斕。若宣和、政和、大觀、崇寧、圣宋、重和等,莫不骨秀格清,令人意遠,吾人收羅此泉數百種,陳覽于綠窗綺幾之間,直無異展開一部瘦金字帖也!” 由此觀之,趙佶作為北宋書法五大家名至實歸矣! 當代“瘦金”何處尋 斗轉星移,滄桑千疊。宋代大家名流的書法至今影響著當代中國書壇,臨摹、習寫、借鑒宋代書法藝術的人不計其數,其藝術成就各有千秋。對瘦金體書法的繼承者與愛好者也相當眾多,其中更是不乏名人大家。如果說魯迅先生的書法是現代章草的典范,那么,茅盾先生的書法則是現代瘦金體無疑。茅盾是一代文學巨匠,長篇小說高手,其書法作品并不多,只是在長年書寫的過程中將書法藝術與文學創作融會貫通。當你在翻閱《小說月報》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說月報”四個書法大字,品味欣賞,您一定驚奇,那書法中明顯透出了瘦金書體的歷史風韻,仿佛修長而剛勁的書體內也蘊含了小說一般無盡的想象力。 在當代書法大家中,最具有瘦金體風韻者當屬啟功先生。盡管研究家認為,他在繼承二王和歐顏而創新風格,自成一家,領銜于書壇,但他的書法中明顯透出瘦金體意蘊,我們幾乎看不到它的厚重酣飽的書寫,其瘦勁大度盡顯于毫端。他在吸納瘦金體書藝中有所取舍,譬如舍棄了常見的回勾,讓筆鋒放達自如,不受拘謹。 今日開封,研習瘦金體的書法家亦有多位,最有代表性的當推桑凡先生。桑凡不但多年研究與臨摹瘦金體,而且找到了與自己個性相諧的運筆方法,頗有心得。即使他最拿手的小篆書法中,也不難看出瘦金的營養。他把瘦金書法的文人氣質和富有動感的詩情畫意努力在點畫間彰顯,休閑寫意,不失骨骼,可謂得了“瘦金”的生命意趣。 1宋徽宗《秾芳詩帖》,楷書, 絹本,卷,后期風格,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
6 趙佶《題歐陽詢張翰帖后跋》,楷書,紙本,早期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3宋徽宗《五色鸚鵡圖》,絹本,卷,楷書,后期風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趙佶瘦金書代表作《秾芳詩》局部 學書法的人都知道北宋皇帝宋徽宗在歷代帝王中是最具有獨創性的書法家。他創造的“瘦金體”就是不同于任何一個書法家的獨特字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創造了前人沒有過的字體,有新意! 宋徽宗是否愛蘭,我未見過史書上(包括野史)有這方面的記載。寫這篇文章似乎有些牽強,但從他的書體的筆畫之中,我卻看到了蘭葉叢叢,姿態優雅。 宋徽宗在政治上是一個很昏庸的皇帝,但他是一個杰出的藝術家。在他十六七歲時,便得到當時著名的畫家王洗、趙令穰和吳元喻等人的傳授,登基以后,他大量收集歷代名畫,網羅人才,、鼓勵創作,促使我國的繪畫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他招考畫家常以詩句為題,如“野渡無人舟自橫。”、“踏花歸來馬蹄香。”、“深山藏古寺。”、“萬綠叢中一點紅,惱人春色無須多。”等等,在作品的表現形式上,很注重寫實的精神,并提倡表現一種意境美,一種寓意。 而在他創造的“瘦金體”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字中的筆畫間,所有的豎畫與折畫的折角處都是形如竹節,瘦硬俊挺;而撇畫與捺畫則是形如蘭葉,縱逸、飄灑、舒展,仔細辨識宋徽宗的“瘦金體”中的每一筆撇捺,仿佛看到了蘭葉的優雅風姿,形態甚似蘭葉中的直立葉,斜立葉,顯得勁健、挺拔,與形似竹子的豎畫和折畫相交呼應,線條細勁而有彈性,結體端正而見逸致,整幅作品給人的感覺便是瘦勁、挺拔、堅挺、縱逸、富有強勁的骨力與彈性,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字里行間顯現出了蘭葉叢叢,卻是另有一番雅意。 ![]() ![]() ![]() ![]() 在中國歷史上,宋徽宗趙佶是個擅長書畫的皇帝。宋徽宗原本不愿意當皇帝,他放下心愛的畫筆執政,做出了許多離譜的事情加快了北宋的滅亡。 這幅《聽琴圖》在藝術上造詣很深。徽宗他把君臣之間的心境,心態,心聲以及神態都刻畫得很精細。 《聽琴圖》是宋徽宗自我寫真畫,他把自己和臣子的生活娛樂的一面寫錄了下來。 在一株高高的松樹下正在彈琴的那個面對著觀眾的人就是宋徽宗自己。他彈琴彈得細細微微。 在他右下面坐著的那位穿紅袍的人就是他的寵臣蔡京。這幅書畫作品是皇上作畫,臣子題字。 ![]() ![]() 初看瘦金體很難想象這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字,但這確實是毛筆字!
![]()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獨創的書法的字體。趙佶,即宋徽宗皇帝,連同兒子一起被金國抓去當人質的那個皇帝。 歷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奢侈,不修政事,不務正業,篤信道教,迷戀花石。 在政治上他 與南唐李煜一樣是個昏庸無能的帝皇,但在藝術上兩人都頗有造詣,可以說才華橫溢,和歷史上出名的文人墨客可有一比。
宋徽宗在位期間曾設立書、畫、琴、棋院,并自封院長,還招募天下名士,大量搜集古今字畫,整理編輯了《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和《宣和睿覽冊》,保存和繼承了古代文化遺產。他首次將書畫藝術從手工作坊中分離出來,為宋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獨創的瘦金體,筆法剛勁清瘦,結構疏朗俊逸,形如屈鐵斷金,匠心獨具,實為藝術精品。除了能在古字畫中欣賞到徽宗趙佶的書法之美外,還可以在古錢幣上一睹趙佶瘦金體的風采。由趙佶親筆御書的錢文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和宣和通寶字體端莊秀麗,結體瘦長,筆力挺峻,橫劃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挺脫有力,字體搭配和諧自然、渾然天成,使錢幣斐然生色,底蘊敦厚,格調迥異。
佳作欣賞
草書千字文 紙本手卷縱31.5公分橫1170公分此卷是徽宗趙佶草書長卷傳世神品,后人評價此卷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騰猿過樹,逸虬得水,或連或絕,如花亂飛。此卷寫于長數丈的云龍箋上,箋上云龍圖案由宮廷畫師手繪而成,它既是一件徽宗法書真跡,又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為一級國寶。原藏清內府,被溥儀偷帶出宮,經輾轉流傳,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名家評論 瘦金書的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的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此書體以形象論,本應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御書的尊重。“瘦金體”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也是亙古未有的,其書瘦細、勁挺、運筆犀利,輕落重收,筋搖骨轉,書雖瘦細而有腴潤飄逸之感,給欣賞者帶來清新優美的感覺,迄今為止,還沒有誰能在“瘦勁”上超過宋徽宗的瘦金體的,趙佶將瘦勁一路發揮到了極致,這種字精神外露,不易遮丑,沒有很強的筆力是寫不出來的。
(本文部分圖片資料來自《書法江湖》) 此卷《千字文》,為宋徽宗趙估于崇寧三年(一一○四)二十三歲時書賜童貫。朱絲界欄,素箋本,縱三十點九厘米,橫三百二十二點一厘米,楷書,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后百行。此卷原為清宮舊藏,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現藏上海博物館。
這是趙佶以其最具個人風格之"瘦金體"書寫,整體勻整峭拔,筋骨挺勁,清爽潤朗,飄逸靈動,正所謂"鐵畫銀鉤"。此種書體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書中瘦勁一路發揮到了極致,帶有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一種書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