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有著獨特的紀念方式。這是一個祭拜祖先的節日,掃墓,祭奠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后代之間有了聯系,讓年輕一代知道敬老尊賢,慎終追遠。 自古以來,家風家訓一直是中國人血脈同源的精神坐標,寄托著對本族先賢的追慕敬仰,更以凝練的懿行嘉言對后輩進行著鞭策教誨,家譜乃是家風家訓傳承的一種載體。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展,祖先的足跡慢慢淡化,家譜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了解一下家譜的文明。 何為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后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于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 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編定的;第三部分為附錄。 家譜的發展歷程 家譜在歷史傳承中,每隔數十年需要重新修繕:翻錄舊家譜——添加新族人——印刷家譜書。自古一直使用的都是紙質家譜,家譜書在傳承中很容易受到影響或破壞,紙張磨損,變得破爛不堪。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家譜進行數字化可以從根本上克服歷史傳承的危機。數字家譜可以做到快速,智能,有效的整理,盡可能的修復家譜,是不是很方便呢~ 家譜在身邊 在了解過家譜的知識之后,小編想問問,現在多少同學家里還保留著定時修繕家譜的風俗呢,大概已經很少了吧。這里,我們特地采訪了身邊的同學聊了聊她們對自己家譜的認知。 “不拜家譜不夠年味兒~” 來看看這位學姐家每年都要祭拜的家譜長啥樣吧!(圖片由學姐傾情提供) 據地方史志文獻資料記載,濮陽蘇氏之始祖為蘇克明,系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 蘇氏九世祖蘇述曾任明朝大臣,任職期間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明朝廷為褒揚其功,特敕建功牌坊一座,以榮耀鄉里。 真 是不采訪不知道,一采訪嚇一跳,原來自己身邊的人都是有來頭的呢。也許,大家都去尋尋自己的根,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但是言歸正傳,尋根溯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認祖歸宗,紀念祖先,將這種良好的家風能夠繼續傳揚下去。 現代人能謹記家中家訓真是難能可貴。家風源于家訓,家族通過家訓對下一代提出嚴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踐行之,并傳承下去,如此便能“家和”,而達到“萬事興”。 家譜文化的意義 家譜文化迄今已經上千年了,我們深知家譜文化對現世的重要性。 也許看似與現世的先進格格不入,也許人們對此的認知不為全面,但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隱隱之中與此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們從小在家庭里接受過的教育告訴了我們是要走怎樣的路,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走出去傳揚的是一種正能量的風氣。我相信,家譜文化永遠不會過時,而是會以一種方興未艾的趨勢在社會上傳承下去。 如今,家譜文化的復興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家譜能起到幫助一個家族慎終追遠而又不偏離主線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個人找到歸屬感,同時還有利于增強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 一本家譜見證了人們耕讀傳家、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一個家族引以為傲并值得世代傳承的“珍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寶貴遺產。家譜文化,不能遺忘! 廣納賢士:想要接觸學校大小活動的及時報道嗎?想要學習各種PS技能嗎?想要了解新媒體的運行日常嗎?青年新聞中心歡迎大家來加入\(≧▽≦)/(有意者請聯系后臺) 【青年新聞中心】 文字:張倩倩 編輯:曹紫薇 責編:曹紫薇 審核:劉月、丁杰 nuistyouth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團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