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epaper./html/2016-04/22/content_257685.htm,id:0
具有新疆特色“四好”老師的標準和要求,即:做有歷史責任感的好老師;做為人師表的好老師;做立德樹人的好老師;做專業過硬的好老師。當我了解所謂“四好”教師的標準后,我一直在對照反思。尤其第一條,“做有歷史責任感”的好老師。這讓我想起了宋朝理學家張載說讀書人應該做到的這幾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謂“絕學”,在今天可以理解為對于文化的傳承。所以,我經常想,作為語文老師,“歷史責任感”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怎樣傳承,也在試著尋求答案。 今天的很多人對于歷史文化的了解,更多源于影視劇。你一問學生,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哪些朝代?沒幾個能說全的,一說清朝,都知道,因為看過《甄嬛傳》,再往前?好像有個武則天。再往前?戰國吧,因為看了《羋月傳》,反正都是宮斗。因此我覺得這本身就存在一種問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也試著在課堂當中,將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忠孝節義、禮義廉恥這些內容講給我的學生們聽。很多人就問,對于小學的孩子,你給他們講這些有什么用?部分學生也覺得我知道這些有什么用?考試都不考。 我以前總跟人這么說,比方說我們寫作文,介紹一處風景名勝,我們在作文中就不止能寫出“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去啥也不知道”了,了解了歷史,你就能拓展自己的思維,可以跟人聊天,甚至有助于你看電視劇。那假如有學生說我不旅游,我也不看電視,也不喜歡跟人接觸,那我學了這些有什么用呢?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最后我只能說:你可以想開一點。 北京的正乙祠戲樓,樓上掛著一副對聯,“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學了這些有什么用呢?就是最后這句話,座中常有劇中人。歷史是一幕大劇,它演完了,落幕了,如果我看了,我就會想到有些事情在我身上曾經發生,正在發生,將要發生。那我就能從中吸取一些教訓。 我經常給學生說,當你處在狀態最好的時候,千萬不要沾沾自喜,你可以想想岳飛的下場。那樣意氣風發、志得意滿的時刻,十二道金牌,風波亭,莫須有,人生處境急轉直下,大起大落不過如此,所以你應該去想想他。 西湖邊上雙少保,再到于忠肅公祠去看一看,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古詩《石灰吟》作者于謙的墓,當年的兵部尚書,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他們那樣了不起的人物,到最后也就落了個那樣的下場,所以你沒什么好得意的。從另一個角度去想,我們看到那么多受人敬仰的人物長眠于地下,他們當年的事業成不成功呢?所以我們要明辨是非,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記身后名,要在利和益中間做取舍。 說句實在的,給現在的孩子講這些,我的內心,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很多學生覺得無所謂。但是我一直在想,當年就是因為我的老師給我講了這些東西,我才能受此感染,最終成為一名教師。所以即使是面對現在的孩子,也必須有人給他講才行。我就愿意做這個講的人,讓他們明白,哦,原來我們中國人自古就講忠孝節義。今天,我們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認為復興的標準不僅僅是拿經濟增長指數去衡量,更應該做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這才是國家的根基。所以要做一名“有歷史責任感的好老師”,我為之努力著。 (文/實驗學校楊杰) 來源: 都市消費晨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