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貴妃死后的葬禮比皇后還要風光,而有的皇后死后葬禮比貴妃還要簡單。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烏喇那拉氏就是這樣一個死前遭受冷落、死后飽受凄涼的女人,乾隆命喪葬儀式依皇貴妃儀,入裕陵妃園寢,無享祭。乾隆的第四次南巡,是那拉皇后命運的轉(zhuǎn)折點,帝后反目,皇后自斷青絲。![]() 大清史上有一位皇后,死后葬入妃園寢成為貴妃的下屬,她就是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烏喇那拉氏。 烏喇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佐領(lǐng)那爾布之女,乾隆即位之前她為其側(cè)福晉。乾隆二年冊為“嫻妃”,乾隆十年冊為貴妃。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病逝,孝賢皇后病逝后,在皇太后的主持下,烏喇那拉氏被晉封為皇后。 她先后為丈夫乾隆帝生下兩子一女,從她當時生育子女的數(shù)量來說,雖不算是盛寵,但也算是享受丈夫的恩寵,與丈夫乾隆帝的關(guān)系還算可以。 都說男人有錢有權(quán)會變壞,當然對乾隆帝來說不能算是變壞,只是隨著權(quán)力和國力的日益增強,他的生活變得日漸淫靡,尤其是中年以后喜歡南巡,當然南巡的過程中,不乏有大量美女相伴,有的入宮充實后宮。這引起皇后烏喇那拉氏的不滿,帝后之間感情淡薄,皇后失寵,乾隆三十年南巡時最終關(guān)系決裂。 關(guān)于這段歷史,有好幾個版本的說法,一說皇后不滿乾隆帝美女成群,尤其是秦淮名妓,覺得有辱圣尊,遭到乾隆帝的斥責,她性子烈,憤而用剪刀剪斷頭發(fā),觸犯國忌,被打入冷宮。 還有一種說法是,乾隆帝早已對烏喇那拉氏不滿,借南巡時的某個事件,與她發(fā)生爭執(zhí),她性子烈,憤然斷發(fā),觸犯國忌,被連夜秘密送回北京,從此被打入冷宮。 不管是哪一種版本的說法,最終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烏喇那拉氏性子剛烈,與乾隆帝發(fā)生爭執(zhí),憤然剪斷頭發(fā),斷發(fā)在大清是國忌,只有在太后或者皇帝大喪時才可以,如果太后或者皇帝還在位,后妃貿(mào)然斷發(fā)那是要殺頭的死罪,觸犯國忌,烏喇那拉氏不僅失寵,失去皇后的桂冠,還被打入冷宮,雖然沒有被廢去皇后的封號,但后宮的權(quán)力被剝奪,她身邊只有一個侍女,其地位相當于官女子,死后其規(guī)格都無法與后位相匹配,她死后被葬入妃園寢,成為純惠皇貴妃的下屬,這在大清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烏喇那拉氏也許覺得自己身為皇后,一宮之主,應該規(guī)勸皇上愛惜身體,以江山為重,但她似乎忽略了自己的身份,她不是孝賢皇后,她與乾隆帝的感情不及乾隆帝對孝賢皇后深,因此對她的規(guī)勸,聽多了,乾隆是反感的,首先不再喜歡她,她失寵了。這個時候,乾隆帝喜歡寵愛的是令妃魏佳氏和容妃和卓氏,當然還有下江南遇見的江南美女,皇后早已被冷落失寵。 或許是被丈夫冷落有怨氣,或許是身為妻子,希望規(guī)勸丈夫愛惜自己,愛惜身體,被丈夫拒絕,性子剛烈的她憤然斷發(fā),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斷送了兒女的一生。 烏喇那拉氏被打入冷宮后,她所生育的兒女活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尤其是兒子,害怕受到母親的牽連,更是懼怕,烏喇那拉氏死后,他因恐懼而死。 如果烏喇那拉氏像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那樣睜只眼閉只眼,不管事不操心,也許她會善終,后宮大權(quán)也不會落入令妃魏佳氏手中。 有這件事,所以才得出一個道理,當一個女人的丈夫有出軌意向時,這個女人最好的做法是冷靜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粗暴的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樣只會將這個人推出去,推到另一個女人的身邊。 如果烏喇那拉氏不憤然斷發(fā),即便乾隆帝再不喜歡她,也不會將她打入冷宮,因為她的背后是太后的支持,她是深受婆婆喜歡的。可她脾氣火爆,忍不住一時之怒,憤然斷發(fā),觸犯國忌,太后也不能救她,她只能自生自滅了斷一生。 烏喇那拉氏死的時候,乾隆帝只是讓十二阿哥回宮,自己一點悲傷的意思都沒有,仍在圍場打獵,這個就是烏喇那拉氏愛了一生的丈夫,他不愛她,相反他同意立她為后,那是太后的意思,他只是孝,立她為后,算是對太后盡孝,沒有深愛也沒有喜歡,只是不討厭吧了。 乾隆帝對烏喇那拉氏做的很冷酷,很殘忍,烏喇那拉氏生前雖然沒有被廢,但已被打入冷宮,其待遇只是一個官女子,死后被葬入妃園寢,并不單獨建寶頂,她一個皇后被葬入純惠皇貴妃的陵寢,她也成為大清史上唯一的皇貴妃下屬皇后。 由此可見,帝王無情,帝后之間不是簡單的夫妻關(guān)系,而是復雜的政治利益關(guān)系,一旦失寵,一切都是浮云。 烏喇那拉氏性子剛烈,出事后,一心求死,不曾考慮過她的離開對孩子的影響,她大概還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母親再不好,也比繼母照顧的周到,何況有了繼母就會有繼父,乾隆帝對烏喇那拉氏所生子女的冷淡也是因為他們的母親,愛有愛屋及烏,恨也有恨屋及烏,孩子們成了烏喇那拉氏失寵的受害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