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知網 博看網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6.4. 運用多元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 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民族實驗中學 王安秋 郵編:444324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育人為本是今后基本的教育方針之一。因此,語文教學要擺脫功利性的束縛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落實“育人為本”教育方針的根本體現。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思維訓練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初中談幾點教學體會: 人類的認識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思維過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人腦里即生成了一個認識過程的突變,產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認識了事物的規律性。個體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深刻性就集中地表現在善于深入地思考問題,抓住事物的規律和本質。我們認識事物,要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及事物間的本質聯系。只有這樣去認識事物,才可以說是真正地認識了事物。所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其關鍵是要采取措施,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及里,步步深入。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措施,應具有使思維向深層發展的導向性。 一、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1、以理推論,加深認識 所謂以理推論,就是指導學生運用公認的理論去認識事物,從而獲得深刻的認識。有些事物,可以憑借生活經驗去認識它,但由于學生還沒走入社會,生活經驗有限,所以有時看問題就不夠深刻。而公認的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的道理,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思想武器,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教學生使用一些公認的理論去認識事物。這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2、由表及里,加深認識 在教讀課文時,我們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去把握表面現象里所蘊含的本質。 例如在教讀《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指導學生讀懂了課文中敘寫的事情和人物的性格特點之后,提出:那兩個并不高明的騙術騙了好多人,皇帝、兩個老大臣、內臣、騎士、百姓都上當受騙,既騙己,又騙人,為什么除了那個小孩子之外,這么多人都擺脫不了一個“騙”字呢?經這么一啟發,學生認識到,這些人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為位,總之是一個“在教讀課文時,我們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去把握表面私”字使然。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老師最后總結道:“大家說得很好。正因為這些人都有私心,才成了騙子的俘虜,做出了一樁樁蠢事;只有那個小孩子純真無邪,才敢講真話。這就告訴我們:自私自利是罪惡的根源,只有無私才能無畏。” 這說明,當學生對課文的領會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由表面現象看到本質東西,那么就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從而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深刻性。 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智力靈活程度,它的特點包括:一是思維起點靈活,即從不同角度、方面,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二是思維過程靈活,從分析到綜合,從綜合到分析,全面而靈活地作“綜合的分析”;三是概括、遷移能力強,運作規律的自覺性高;四是善于組合分析,伸縮性大;五是思維的結果往往是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結論。這種結果不僅僅有量的區別,而且有質的區別。 思維靈活性的訓練主要抓多向訓練和逆向訓練。 1.多向訓練 所謂多向訓練,就是訓練學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徑地思考問題,尋求對一個問題的多種正確認識,尋求解決一個問題的多種正確方法。進行多向思維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短時間內產生多種正確思路的能力。進行此種訓練,不能滿足于已經找到的正確答案,而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尋求新的正確答案,直到想盡為止。 又如設計多角度的作文練習題,可引發得出許多新穎、深刻的觀點。 2.逆向訓練 設計反意性的作文練習題,可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反意”即從相反的方面認識事物,分析問題。例如對人物做出與通常評價相反的分析,對一些成語、格言、警句、俗語反其意而用之,對人物行動作出相反的想象等。這種反常構思,往往能出新創奇。洪亮吉《治平篇》就是一篇典型范例。本來,“治平”之世,當為之歌功頌德,而洪亮吉卻從反面構思,議論社會長期安定,會引起人口的增加,生活困難,這種潛在的危機值得憂慮。其遠見卓識比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期的《人口論》還早5年。這個反常的構思,令人耳目一新。設計能誘發學生逆向思維的作文題,往往能擺脫學生的思維定勢,形成一種從相反方向去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寫出新奇深刻的文章。 進行此類練習,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培養他們不屑走旁人走過的路的開拓創新精神。 三 、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的獨創性是指獨立思考創造出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具有新穎性成份的智力品質。不管是強調思維過程,還是強調思維品質,共同點是突出“創造”的特征。這種特征在于主體對知識經驗或思維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統的遷移,進行新穎的組合分析,找出新異的層次和交結點。概括性越高,知識系統性越強,伸縮性越大,遷移性越靈活,注意力越集中,則獨創性就越突出。 思維獨創性的培養主要抓變向思維訓練和新向思維訓練。 1.變向思維訓練 變向思維訓練,就是訓練學生變方向、變角度、變途徑地思考問題,改變習慣路子,擺脫思維常規,尋求超凡脫俗的認識。變向思維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擺脫思維定勢影響的能力。進行此種訓練,其關鍵是引導學生跳出通常的思考范圍,改變通常的思維方式,重在求“變”。 在進行教學時,我們應該多鼓勵學生變方向、變角度、變途徑地思考問題。 2.新向思維訓練 訓練學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徑思考問題,棄舊圖新,超越已知,尋求創造性的認識。其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訓練重在求“新”,要設法使學生自已開辟思維的新角度、新途徑,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 在作文訓練上,鼓勵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寫出事物由“舊”轉“新”的變化,給學生多提供《美是一種負擔》《人不妨做幾回錯事》《“第一名”的副作用》《沒有“異想”,哪來“天開”》等作文,這些作文都有要求學生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徑去寫作,這樣就會促進學生超越已知,得到一種創造性的認識。 四 、訓練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就是指思維活動中善于嚴格地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細地檢查思維過程的智力品質。 為訓練學生思維批判性,我們要鼓勵學生具有對課文和老師敢于推敲敢于質疑的精神。古人云:讀書須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是經驗之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見疑、質疑和釋疑,主動探究問題,發展提高思維力。 在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在教學中要時常提醒學生,不迷信課本,要敢于運用發散性思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不同的意見。 五 、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有了思維敏捷性,在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才能夠適應迫切的情況來積極地思維,周密地考慮,正確地判斷和迅速地得出結論。 其主要內容有這樣三點:一是思維的流暢程度,它要求從一個已知的信息立即想出盡可能多的思維目標,為高質量的思維選擇提供條件;二是思維的變通能力,要求能隨機應變,不斷開拓新的思路,尋求新的方法,不為某種思維習慣和思維模式所束縛;三是思維的直覺能力,它要求能根據直觀感覺當即得出準確的判斷,在非自學的情況下就能得出準確的判斷。 怎樣訓練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呢? 1.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辯論 辯論是檢驗參與者思維敏捷性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思維敏捷與否,反應靈活與否,通過辯論就可以明顯地表現出來。在辯論過程中,如能迅速抓住對方話語中的破綻,并能指出其實質,擊中其要害,這就是思維敏捷性的表現。倘若聽了對方的話語,遲遲反應不過來,或者不知所云,無言以對,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那就是表明思維的遲鈍。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訓練,不但有助于思維敏捷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的膽量和口才的培養。在組織辯論時,可輪流挑選一些學生,并分成相對的兩個組,每組題目由教師提供,爭辯到一定的深度時,再另換新題。必要時,教師也可以提問發難,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但教師不要偏袒一方,以免另一方感到力量不足。題目要力求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力,要有一定的申辯性。組織辯論,每學期以三到四次為宜,每次爭辯的題目可控制在四至五個左右。 2.經常進行概念聯結的強化訓練 思維的敏捷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定期表現在對事物與事物的聯系能力上。一個問題出現后,能不能馬上把它與以往的知識、信息和經驗聯系起來,能不能很快從其他貌似不相關的問題中尋找出相關的因素,并從中獲取啟示,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在思維上是否敏捷。前蘇聯心理學家歌洛萬斯和斯塔林茨做過實驗:任何兩個概念(語詞)都經過三四個中介概念使之建立聯系。如“飛機”和“水”,原是兩個無關的事物,但通過一定的媒介完全可以構成相關的事物:飛機——乘客——吃飯——喝水。實際上,每個概念(詞)至少可以同10個詞直接發生聯系,也就是說,第二步就至少有100次聯系的機會。教師可經常出些毫不相干的詞,如“石頭”與“蘿卜”、“鑰匙”與“鯨魚”等,要求學生通過中介進行聯結,以培養他們的聯系能力。 3.設法改變學生的答問方式 思維的敏捷性與判別事物的果斷性是密切相連的。敏捷的前提是果斷。猶豫不決,吞吞吐吐,即使想到了也不敢說,這不是敏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果斷性的培養。為此,我們不妨改變一下學生的答問方式。通常的回答方式是:教師先發問,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待基本明確后再舉手,然后教師點名,學生作答。這種方式,問與答之間有較大的彈性,學生有個緩沖的過程。想回答的可思考,可舉手;不想回答的可不思考,慢慢思考也無妨,思考不出也沒關系。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果斷性,從而逐步培養他們思維的敏捷性,答問形式可以改成這樣:先指定幾個學生同時站起來準備回答,然后教師再突然拋出問題,迫使學生馬上作答,看誰回答得快捷和準確。這種答問方式,形同搶答,其思維的敏捷性能充分地體現出來。 4.有計劃地進行快速知識競賽 思維的動力之一來源于外部壓力。壓力大,思維活動一般也會加快,沒有壓力或壓力不大,思維活動往往會處于懶散狀態。競賽對于思維敏捷性的培養,就在于給學生以強大的壓力,促使學生去快速思考,迫使學生為完成全部競賽內容而加快思維的節奏。為此,我們應該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知識、能力方面的競賽,每學期都安排一定的次數,單項的、綜合性的都可以。競賽時,題量要大些,時間可短些。不要出現有些同學早已做完了,而競賽的終了時間還沒到的現象。換句話說,寧可大家都沒做完就收卷,不可許多人坐著等到收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壓力,賽出思維敏捷的程度。否則,就會失去競賽的實際意義。當然,競賽題的難度不宜過大或過小,但可以靈活一些,多一些似是而非的題目。 思維敏捷性作為一種能力,它和其他能力一樣,也是完全可以通過反復訓練而得到培養的,它決不是先天注定了的,只要我們真正重視了,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學生的思維一定會敏捷起來。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中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