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博物館】文物“出門”那些事兒 歷經(jīng)千百年時光洗禮的文物、藝術(shù)品到底以什么樣的方式運送,再以怎樣的方式呈現(xiàn)給觀眾呢? 我館輸出的原創(chuàng)展覽“眾器之優(yōu)——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琴展”即將在無錫博物院落下帷幕。這次交流展覽讓遠在華東的觀眾得以與諸多古代名琴親密接觸,近距離感受古琴的魅力。 imgLoading![]() 可能很多看官在驚艷于古琴之美的同時也會好奇,這些歷經(jīng)千百年時光洗禮的文物、藝術(shù)品到底以什么樣的方式運送出去,再以怎樣的方式呈現(xiàn)給不同地域的人們?它們安全嗎?文物的運輸和布展過程有何與眾不同? 讓我們跟隨展覽項目組的腳步來看看——文物“出門”那些事兒 imgLoading唐 岳州窯青釉文吏俑 文物“出門”第一步:考察對方場館等條件不同的文物對展出場地的溫度、濕度和光照等要求不盡相同。在前期與對方博物館商討展覽事宜時,博物館就會派展覽項目組對場館條件進行考察,商討展出及存放文物的細節(jié)。 imgLoading如,三峽博物館展覽項目組在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與英方人員就明年赴英展出項目的細節(jié)進行商討 如,三峽博物館展覽項目組在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與英方人員就明年赴英展出項目的細節(jié)進行商討 以“眾器之優(yōu)——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琴展”古琴為例,它屬于漆木器,必須陳列于展柜內(nèi),而柜內(nèi)溫度應(yīng)為15-22℃,相對濕度 56%-60% RH。 而古琴(仲尼式)的結(jié)構(gòu)大致如下 imgLoading最適合它的展出方式是懸掛,受力部位為“龍池”。 imgLoading古琴掛架示意圖 在與借展方就文物展出的溫濕度和展出方式等條件達成一致后就進入了下一個步驟。 文物“出門”第二步:專業(yè)運輸經(jīng)常有好奇的小伙伴問咱們, “文物怎么運呢?” “飛機托運嗎?” “自己帶過去嗎?” “發(fā)個快遞嗎?” …… imgLoading 博物館君可以肯定地告訴您,文物的包裝和運輸是一個非常非常專業(yè)而嚴謹?shù)倪^程。 imgLoading目前,國內(nèi)已有專業(yè)的文物、藝術(shù)品包裝運輸公司。博物館將與這樣的專業(yè)機構(gòu)共同完成文物包裝和運輸。 imgLoading文物運輸車輛:它的內(nèi)部也是恒溫恒濕的。且車輛只能在白天行駛,車速60碼以內(nèi) imgLoading文物運輸包裝箱:針對每件古琴展品量身定做了獨立內(nèi)包裝和外包裝箱 imgLoading經(jīng)歷幾天平穩(wěn)的陸運,古琴及輔助展品安全送達對方展廳。擁有文物運輸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員正一絲不茍地進行包裝拆卸: imgLoading (輔助展品拆箱) imgLoading 傳世名琴露出廬山真面目: imgLoading文物“出門”第三步:文物點交文物點交就是展覽借出方與借入方對文物的完殘狀況等保存現(xiàn)狀進行面對面的交接過程,點交過程必須有文物移交方、文物接收方和專業(yè)運輸公司三方到場。 imgLoading (無錫博物院工作人員確認展品狀況) 明確職責(zé)后,準備一張點交桌、一張包裝桌。 “為了保證文物安全,桌子必須是特制的。” 所謂特制桌子就是在結(jié)實木桌上加裝一層減震材料,再鋪上絨布,以免損害文物。 imgLoading之后,觸摸文物的人員會雙方根據(jù)清單和資料,逐一比對、拍照。 “任何一絲裂縫、斑點都必須記錄在案,并且雙方簽字確認。” imgLoadingimgLoading在本次展覽中,我館準備了以介紹古琴制作過程為主題的“輔助展品”展覽項目組對它們的功能也進行了十分細致的說明: imgLoading文物“出門”第四步:布展、封柜當(dāng)文物點交完畢后就進入了布展階段。 imgLoading展覽平面布局規(guī)劃圖 但此時,展覽項目組依舊繃緊神經(jīng),認真確認文物擺放的種種細節(jié): imgLoading文物承載著一個歷史時期的厚重文化,對文物的“敬畏”實則對文化的“尊重”。作為博物館工作人員,更是以拳拳之心對待每一件文物及藝術(shù)品。 imgLoading布展過程看似簡單,但肩上的責(zé)任之重,不言而喻。因此,直至文物“封柜”,工作人員懸著的心才得以放下。 imgLoading后記: 我國有非常豐富的文物遺存。這些承載著厚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穿越上千年、上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留存至今實屬不易,有的珍品歷經(jīng)無數(shù)艱難險阻才得以保存下來,可謂命運多舛,是歷史的活化石。 博物館人見證它們在各地展出時給觀眾們帶來的震撼,同時也當(dāng)仁不讓地承擔(dān)起文物保護、文化傳承的責(zé)任。自豪感、成就感與責(zé)任感交織,讓我們絲毫不敢懈怠,一絲不茍做好每個細節(jié)才是對文物、對歷史和對世人最好的交待。 此次展出的傳世名琴眾多,其中不乏觀眾們已經(jīng)熟知的“松石間意”、“‘蜀王’霜鐘”、“潞王‘中和’”等珍品,相對它們而言,有些古琴雖“養(yǎng)在深閨”,卻也暗自流芳。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眾器之優(yōu)”的展覽中的一把元代古琴。 君可試想,在近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多少朝代更迭、多少兵事戰(zhàn)火、多少離亂浩劫、多少陰謀心計……而一把古琴在民間能完美的保存至今,其身世該是何等傳奇?完璧之下,更可以想見,千百年間有多少“守護者”曾為它默默的付出。 朱致遠制琴元 Yuan Dynasty (1279~1368) 仲尼式 通長121.8、隱間113.3、肩寬19.1、肩厚5.1、尾寬13.7、尾厚4.3厘米 1951年西南文化處移交 此琴木質(zhì)面桐底梓。鹿角霜灰,黑漆,流水加細密牛毛斷。池沼為長方形,龍池21.8×2.4、鳳沼10.6×2.3厘米,納音低平。蚌徽,檀木岳山及琴尾附件。 琴底龍池內(nèi)納音右陰刻“赤城朱致遠制”。 朱致遠為元末明初人,所斫琴為歷代琴人珍愛,歷來真品稀見,偽作不少。鑒定組認為此琴斷紋美觀,朱致遠款可靠無誤,形制符合元代古琴特征,是一張珍貴的元琴。 imgLoadingimgLo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