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真題】 從“給定資料”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很多“習慣”發生了改變。請你以“習慣的是是非非”為題,撰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2)內容充實,論證有力;(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5分) 【參考范文】 習慣的是是非非 ——改變“習慣”思維 托起創新中國夢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然而,在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部分不良習慣卻成為阻礙我們進步的攔路石。從部分地方政府的每逢佳節倍思“清”到環保垃圾分類效果不好,從節日鞭炮大量燃放到秸稈隨意堆放燃燒,凸顯了“習慣”思維的危害,更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危害。因此,亟需改變“習慣”思維,推進社會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創新夢。 改變“習慣”思維,強化引導、轉變思維是關鍵。“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能讓習慣支配自己”。然而,“因循守舊”的思維依然是民眾生活、政府工作中的頑疾,凸顯了創新意識的缺失。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倡議書、公開信、宣傳海報等途徑,加大對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創新的宣傳、引導,倡導廣大民眾提高自我認知的能力,使新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成為常態、成為風尚。同時,號召黨員干部帶頭踐行新生活與工作方式,教育和引導親屬、朋友和周圍群眾抵制陳規陋俗,創造積極創新的良好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創新宣傳方式,靈活運用互聯網媒介。開設微博、博客或專題論壇,通過傳播文明、有效的新方式,引導人們接受新型文明的方式,如網絡逼真地模擬獻花、點燭、燒祭品等傳統祭奠過程,既體驗了氛圍,也減少了污染。 改變“習慣”思維,完善配套政策是保障。當前,互聯網的開發應用、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加強、垃圾分類舉措的推行等都體現了創新的思維,但在具體落實中亟需政府政策的支撐。首先,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針對社會陳規陋習的管理條例,如針對秸稈燃燒,湖北省通過了《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各行政區內禁止露天焚燒秸稈,以法制的力量倒逼“習慣”思維的轉變。其次,充分考慮政策的科學性、連續性和社會影響,減少因政策的不連續性等因素給民眾帶來的不信任感,提高民眾對新工作與生活方式的認知度。最后,在完善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安排和部署執法人員及志愿者對公共場所進行重點管理,發現違反政策行為及時勸導,共創文明新風尚。 奧古斯丁認為“習慣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因此,只有從思維引導上下功夫,從政策落實上做工作,革除“因循守舊”的習慣思維,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