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種“詩意而有力量的生活”,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向往吧。雖然可能會有不少人覺得這并不現實,但在下面要聊的這本書里,你將會有新的發現:柴米油鹽與風花雪月并不是完全無法相容的兩種生活狀態,而詩意與力量從來都源自于每個人的自心。 在這本匯聚了多位心靈導師、心理學專業人士和知名作家的心靈讀物中,你讀到的不僅是優美流暢又頗具哲理性的文字,而且還能從中汲取到心靈養分,給內心增加力量,成為一個愛自己同時也愛生活的智慧女人(你沒看錯,這是一本女性讀物)。 張德芬:愛自己,是一切快樂的根源 在大多數人看來,經常把“愛自己”掛在嘴邊,那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現。但在張德芬看來,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更何以談論愛他人、愛生活、愛世界?于是她說“愛自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 因為只有愛自己,才能喚醒自己心靈的力量。我們都希望別人能夠以真誠之心來對待我們,但我們為何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呢?光明正大地愛自己,才能有力量去愛別人。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陳文茜,她說,女人到了一個年齡,“最重要的學習是放下對愛情的癡念”。并不是說愛情不重要,而是說不要在愛情中迷失、打轉,從而失去了自己。 在第一部分以“愛自己”為主題的文章中,大概是以這樣的聲音貫穿其中:不要因為愛而執迷,人可以愛得瘋狂,但也需要保持清醒,與其對他人、對愛情做出渴望,渴望從他人身上收獲到愛,那么不如從最初就好好地愛自己。 而愛自己,也正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生活下去的原則:你用怎樣的態度對待自己,別人便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 武志紅:通過愛,我們成為自己 那么,愛是什么呢?伴侶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有些對伴侶、對愛的想法總是很模糊。“嘛愛不愛的,不就是找個人過日子嗎?所謂伴侶,那就是一起搭伙過日子的人啊。” 可是心理學家武志紅卻有話要說:愛,只是一個譬喻,我與愛人的關系,其實就像我與鏡子的關系一樣。 所以,我們看到伴侶身上表現出的某些特質,其實正是我們的某些特質。你討厭伴侶的某個行為習慣,那是因為你本來也具有這個行為習慣。通過觀察伴侶以及與伴侶之間的關系,我們會有所反省,心靈便由此得到成長。然后,才能全身心地去愛、去生活,才談得上讓伴侶和自己過上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真正健康的兩性關系是我們在愛中能夠幫助彼此成長,讓對方、讓自己,都成為那個更好的人。 畢淑敏則認為,要守住愛情,就要先守住自己的內心,即“向內探索”,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而讓生命變得穩定清晰。 這兩位心理學方面的專業人士開出的“心靈藥方”并不難理解,但真正難的是,如何去做并堅持去做。 陳賀美:愛別無所求,只需成全自己 面對婚姻,女人們怎么做,才是比較明智的呢?陳賀美認為,四個字便足以概況,“保持獨立”。婚姻關系,不應該成為一種附屬關系,而我們也應該經常地聽一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保持獨立的女人,不會因為對方離開自己的視線便慌慌張張,也不會無休止地向對方索要愛、和關懷。因為保持獨立的女人總會給自己留出一片天地來,在這方天地里耕耘著、忙碌著、享受著、幸福著。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何男人們更喜歡努力生活卻不太黏人的妖精了。 愛需要付出嗎?當然需要。但付出并不等于無限度地放棄自己。愛,不是從中求得什么,而是為了成全自己。當我們失去自己、成為他的依附時,他就不會再如從前那般溫情脈脈了。很多女人不明白這是為什么。但在第三部分的這組文章里,或許不難找出答案。 相對于那些哲理性較強的文章來說,這一組文章就是在以講故事的方式揭示出道理。所以,它們不會給人帶來干澀難懂的閱讀體驗,但如果只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讀,依然很難從中有所收獲。 祝小兔:我們需要時常更新生命 如果說,前面的那些文章是從理論高度闡述出為什么愛自己以及如何對待愛情,那么現在讀到的這些文章則是在闡述理想的生活狀態應該是個什么樣子。 所以,在這部分的文章里,我們能看到不同的表達、聽到不同的聲音。但似乎誰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祝小兔說:“我們需要時常更新生命。”輝姑娘說:“絕境即勝境。”張德芬說,能夠舉重若輕地放下對物欲的執著,那才是真正的“輕生活”。江泓則認為,幸福從來就不是比出來的,而是“來自內心最深處”。 或許你會說“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懂和做是兩回事。在懂得之前,我們還需要借助于一種感性的媒介來一次次地重溫這些道理,這樣才不會至于覺得道理是枯燥,才不會想到從這些有可能改變自己生活的道理中逃離出來。 而這些文章的價值,也正在于此。 周國平:愛與孤獨 終于要聊起這個話題了。略微顯得沉重了些,因為這個話題揭示出了一個真理:不論我們擁有婚姻、愛情、友情、親情,還是其他什么,我們注定都是孤獨的。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很難觸及。而我們自己呢,則每天忙得連自己的心都會忘記,又如何能指望這世界上還有別人觸碰到自己身體最柔軟的那個地方? 那么,既然如此,還要不要愛呢?然而,愛的存在,難道就是為了填補寂寞和孤獨嗎?在讀了這一部分的文章后我們不難發現,文章的主題依然圍繞著我們如何增強自心的力量而展開。就像前面的那些文章談到的,不要指望著向別人索取愛和關懷,同樣的,也不要指望著依靠愛來填補孤獨。 因為孤獨的狀態是人們的心靈不斷豐富、成長的土壤。對于一個生命個體來說,孤獨與愛同樣重要。 郭濤:美麗源自生活方式 前面說了那么多理論性問題,想來你也覺得累了吧?不過,在本書的最后一個部分里會有一些較為實用的生活指南。 比如唐卡畫家、心靈療愈師喜咪卜教給大家如何畫一個自己的曼陀羅,并如何專注地冥想,這就是一種與內在自我連接的方式。 同樣,除了冥想,還有瑜伽。一個是專注內在精神世界,一個是專注身心的舒展。但其實,這兩者完全可以統一起來。 當然,也可以走進廚房,與食物對話,就像張際星說的那樣,在烹調食物的過程中,自能有所感悟,于是,烹飪便成為了一種樂趣以及與自我對話的方式。 生活方式,每個人自然有著不同的選擇,但能夠讓自己變得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方式,才值得我們保留并繼續,難道不是嗎? 【擴展閱讀】 這是一本姑娘們讀了以后會勾起激動、喜悅、沉默、思考、醒悟等狀態的書。它教給我們如何回歸自心,也教給我們如何以更美好的姿態生活。在閱讀過程中不妨帶著自己的疑問來讀,即便看到與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觀點也無須動怒。 心靈越是開闊,吸納的營養也才越豐富。這本書,它雖然貌似柔美,但絕對飽含力量、富有誠意!
|
|
來自: 軍奇10vk0h4qkt > 《心理美文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