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為《傷寒論》和解劑,是一則療效卓著、應用廣泛的名方。筆者通過臨床學習逐漸領悟到:小柴胡湯在制方上體現了平調陰陽的原則,即調節的雙相性;小柴胡湯證的基本病理是正邪分爭、休作有時,即發病有一定規律。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組成。方中柴胡具有升降二性。其氣輕而升浮、味苦而降泄,功能疏達半表半里之氣機,使半表之陰陽調達,而往來寒熱可除,使半里之郁滯疏解,而胸脅苦滿可除,為平調陰陽之主藥。黃芩味苦性寒而降,清泄半里之郁熱,以除心煩、口苦、咽干、目眩之癥。半夏、生姜辛溫性升,解除半里陰邪之凝聚,而和胃止嘔,并除默默不欲飲食。黃芩合半夏,具有辛開苦降之妙,功能輔助柴胡的升降兩性。這樣,柴胡、黃芩、半夏、生姜驅邪,然邪在半表半里,相持不下,故用人參、什草、大棗以扶正,使邪氣從半表半里出表,誠然汗出而解。本方寒熱并行,攻補兼施,調達上下,宣通內外,和暢樞機,疏利三焦,誠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正因為具有調節的雙相性,所以小柴胡湯應用廣而療效好。 小柴胡湯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傷寒論》中應用小柴胡湯的原文共16條,現代應用更擴大到發熱、郁證、心悸怔忡、咳嗽、嘔吐、腹痛、大便難、月經不調、瘧疾、黃疸、小兒腹瀉、水腫、胃痛、腰痛、眩暈等多種疾病。根據臨床資料分析,以上病證具有小柴胡湯證的主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具有主癥之一者,每與小柴胡湯主治,收效甚捷。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病證有一個共同的病理基礎:樞機失調,正邪分爭。而小柴胡湯正為和暢樞機,扶正達邪而設。茲舉病案如下。 周期性發熱 患者,男,32歲。患者每年5~8月均感全身不適,并發熱40余天,退熱時同樣出現休克、昏迷及抽搐。入冬后又逐漸恢復正常。已達15年之久,此次發熱已1周,每日午后惡寒發熱,體溫達40℃,夜間汗出熱退,口苦,不思飲食,聲低氣短,煩躁易怒,四肢不溫,面色晦暗,舌質紫藍,苔白厚,脈沉遲。以小柴胡湯、越鞠丸合方治之。服3劑,體溫降至38℃,服至第8劑體溫正常,翌年未再發。 鼻鼽(過敏性鼻炎) 患者,女,23歲。3年來患者每值經期,微有寒熱,頭痛鼻塞,清涕長流,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數。以小柴胡湯加味治之:柴胡12g,黃芩10g,黨參10g,法半夏10g,生姜8g,大棗5枚,炙甘草5g,蒼耳子10g,麥冬12g,服藥4劑而愈,后以六味地黃湯善后。 蕁麻疹 患者,女,22歲。患蕁麻疹月余不愈,每晨必發,疹色微紅,如銅錢大,兩脅及少腹較多,瘙癢抓之而癢更甚,且丘疹成片,胸中煩悶,時有惡心,過午則疹隱,諸癥悉平。舌質淡,苔薄黃,脈弦。處方:柴胡15g,黃芩10g,紅參10g(另煎),法半夏10g,荊芥15g,蟬衣10g,炙甘草10g,生姜5g,大棗5枚。服3劑后,疹量減少,余癥減輕,續服3劑痊愈。 定時嘔吐 患者,男,41歲。患者定時嘔吐已 半月,每于夜半1:00及19:00時嘔吐數次,其余時間一如常人,口苦咽干,暖氣不爽,胸脅脹滿。舌淡,脈弦。柴胡12g,黃芩10g,黨參10g,枳殼10g,吳茱萸8g,半夏15g,甘草3g,生姜9g,大棗12枚,1劑后,嘔吐未作,再進1劑,病愈。 子夜腰痛 患者,男,36歲。患者2個月前突然腰痛,每夜0:00-1:00左右,疼痛至醒,輾轉不安。時過1:00,漸漸消失,伴見口苦、納差、尿黃、舌紅,苔膩微黃,脈弦細略數。柴胡12g,黃芩10g,膽草10g,黨參10g,法半夏10g,金錢草30g,滑石18g,車前子15g(布包),川牛膝15g,杜仲12g,桑寄生15g,生姜3片,大棗3枚,甘草6g,服藥9劑,腰痛消失。 經前期緊張 患者,女,27歲,未婚。患者近2年來每于行經前3~4d開始出現頭痛,兩脅及乳房脹痛,心悸膽怯,少寐多夢,納呆便溏,經行之后,諸癥皆平。舌質淡、苔薄黃微膩,脈弦。柴胡15g,黃芩10g,黨參15g,當歸15g,川芎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棗5枚。囑患者于行經前1周服藥,1劑,d,連服5劑。如法連服3個周期而愈。 小結 機體臟腑經絡功能的正常,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均依靠陰陽運動的平衡,這個平衡的保持,是依靠正常的陰陽出入來完成的,陰陽出入的正常活動,則依靠陰陽、表里之樞機功能來維持。劉渡舟指出:“少陽主樞,除表里之樞外,亦主陰陽之樞。”尤在涇云:“陰陽出入各有其時。”若外邪乘虛而入,少陽經氣不利,樞機失調,則陰陽出入障礙,故表里為正邪分爭、休作有時,因此,運用小柴胡湯平調陰陽可以治療一些休作有時性病證。 文章來源:中國社區醫師 作者:尚品潔 |
|
來自: 中醫緣的圖書館 > 《 小柴胡湯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