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手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有線電話,而且大家打手機的時間越來越多。手機會產生電磁波輻射,會不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就成了大家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最近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研究所發布了一項相關研究的初步結果,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不少人都來問我怎么看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這項研究。研究人員用和手機信號相同頻率和強度的電磁波刺激老鼠,做了兩年實驗,發現在雄性老鼠中有兩種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有所增加。對
照組的老鼠沒有發現有長腦部神經膠質瘤的,但是受到電磁波刺激的雄性老鼠有大約2~3%腦部長了神經膠質瘤。對照組的老鼠大約有1%心臟長神經鞘瘤,而受
到電磁波刺激的雄性老鼠心臟長神經鞘瘤的比例大約是6~7%。但是這項研究結果有兩點讓人覺得難以理解。第一,只在雄性老鼠中看到了這種變化,在雌性老鼠
中看不到,也就是說,受到電磁波刺激的雌性老鼠,這兩種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并沒有增加。為什么會出現性別差異,很奇怪。第二,受電磁波刺激的雄性老鼠的平均
壽命,反而比對照組的要長。兩年的實驗結束后,對照組的雄性老鼠有大約30%還活著,而受電磁波刺激的雄性老鼠,反而有近一半還活著。這豈不意味著打手機
還能長壽?其實這種動物實驗結果是不是能應用到人身上,是很值得懷疑的。 但是我們沒法拿人來做實驗,只能是做流行病學調查,也就是調查看看經常使用手機的人群是不是某種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會比較高。有的研究結果是肯定的。
例如2004年的一項研究稱,平均每天使用30分鐘手機,連續用10年,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40%。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因此在2011
年把手機輻射列為可能的致癌物。神經膠質瘤是一種很罕見的腦瘤,年發病率十萬人中約5個。假如按照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說法頻繁使用手機能讓神經膠質瘤的風
險增加40%,那也只是每十萬人中每年多2個神經膠質瘤病例,其實風險很低的。而且其他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結果。例如,根據對1990年到2007年年間
358403名丹麥手機用戶的分析結果,未發現長期使用手機能增加腦瘤(包括神經膠質瘤和腦膜瘤)的風險。所以其他的權威機構,包括美國癌癥學會、美國食
品藥品管理局、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歐洲科學委員會,都認為目前的研究不足以確認手機使用與腦瘤存在關聯。實際上在美國手機使用大量增加期間,腦瘤發病率卻
降低了。 我們也不知道手機信號能通過什么原理刺激產生腦瘤。有人懷疑是因為手機輻射能改變大腦的血液流動情況,但是實驗結果并沒有發現大腦的供血情況發生變化。有
人懷疑手機輻射能改變腦部葡萄糖代謝。有一項研究發現,使用手機的時候,用手機的那一側大腦的葡萄糖代謝比另一側高。但是另一項研究的結果卻是相反的,用
手機的那一側的葡萄糖代謝反而降低了。所以,即使哪一天真的確認了使用手機會增加腦瘤的風險,如果不能找出是什么原理的話,那么也不能證明腦瘤就是手機導
致的,因為只是靠相關性不能說明就存在因果關系。 總之,目前的研究還不能確認手機輻射會導致惡性腫瘤。如果你擔心的話,可以采用一個簡單的做法來預防,那就是使用手機的免提對話功能,或者是使用耳 機接聽,這樣手機信號對腦部的輻射就大大減弱了。但是不要相信那些“防手機輻射”的產品,那些產品不會真正屏蔽手機輻射,如果真地把手機輻射屏蔽了,你也 使用不了手機了。 (作者:方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