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笑話:有一人到別人家住宿,夜里貓追老鼠,打倒了油瓶,瓶里油撒到此人的脖子上。第二天,此人對東家說:“昨夜令毛攆令鼠,打倒了令瓶,令油撒到家脖子上了”。 這個笑話就是針對濫用“尊稱”和“謙稱”的。 古代中國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處處要顯謙謙君子風度,古人在言談和文字當中就有很多“尊詞”和“謙詞”。其中,稱呼別人的家人用“令”,如“令尊”(父親)、“令堂”(母親)、“令兄”(哥哥)、“令閫”(妻子)、“令妹”(妹妹)、“令郎”(兒子)、“令愛”(女兒)、“令親”(總稱);稱呼自己的家人用“家”,如“家父”、“家母”、“家兄”。古人交往一般不談對方妻子,所以“令閫”的稱呼只在書面語中出現。而自己的妻子則連“家”也不配,直接稱“拙荊”或“賤內”。 但將“令”和“家”推而廣之到動物和物件上,則就迂腐了。呵呵,一笑。 古代的“尊”和“謙”還有很多,笑話之后,再例其余。 一、尊稱 1、令。這是用的最廣泛的,前已述及。 2、惠。用于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3、垂。用于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還有“垂青”、“垂問”、“垂察”、“垂愛”等,意在感謝別人對自己的關注或者照顧。 4、賜。指所受的禮物。如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5、請。用于希望對方做什么事。如請問(希望別人回答)、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6、高。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和高論(指別人的見解)、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高壽(用于問老人的年紀)、高齡(用于稱老人的年齡)、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7、華。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華翰(書信)、華誕(生日)、華廈(房屋)。 8、賢。稱呼對方,多用于平輩或晚輩。如:賢弟、賢侄、賢內助。 9、奉。用于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奉送、奉還、奉勸、奉陪。 10、尊。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敬辭,如“尊兄”、“尊親”、“尊夫人”等即是,跟“令”的用法基本一致。 11、臺。舊時社交場合或書信往來,常會用到“臺甫”“臺駕”“臺鑒”等詞語,口語中“兄臺”“臺端”等,是有意抬高對方身份的一種說法。 12、還有尊稱與客套兼而有之的敬辭,如: 駕臨:稱對方到來。 鼎:請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如“鼎力”,“鼎言”為重大、重要等義項,含有明顯的褒揚色彩,用來指稱對方行為時,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 閣下:外交場合常用”,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不直呼其人,而轉呼其侍從者轉告之,“因卑以達尊”。這樣,“閣下”就逐漸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稱。 梵音:形容別人的言論、教誨使自己獲益匪淺,如“如聆梵音”。“梵”來自古印度的梵語,意為清凈。把別人的言論、教誨等比作“梵音”,是一種美譽。 見:見教,指教(我);見諒,表示請人諒解。 借:借光,用于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 進:進見(晉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 久:久違,好久沒見;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勞:勞步,用于謝別人來訪;勞駕,用于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賞臉:用于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臺端:舊時稱對方,(多用于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臺甫,舊時用于問人的表字;臺駕,舊稱對方;臺鑒,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后,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識荊:與人初次見面或結識時,表示禮貌。 斧正:用于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意謂對方動筆刪改,有如巧匠運斤,能使原稿生色。 二、謙詞 謙辭當然都是自謙,一般只謙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能力。 1、寡人。君王自稱“寡人”,取“寡德之人”的意思,謙稱自己的德行還有所欠缺。實則是一種炫耀,天下獨一無二。 2、哀家。皇后自稱“哀家”,大有慈悲為懷之像,然則后宮三千,難集寵愛于一身,雖貴為千歲,也堪悲哀的。 3、貧僧、貧道。僧人、道士自稱“貧僧”、“貧道”。指學識、道行的不足,是修為不夠、功德未滿的謙辭,不是出家人自嘆貧窮。 4、涂鴉和芻議。文人稱自己的文章或書畫作品為“涂鴉之作”,戲稱隨意的創作,或用來比喻書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則是用來謙稱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文章還可謙稱“芻議”,指自己的言論淺陋、不成熟。涂鴉為口頭之謙,芻議可在文章標題中出現。 5、舍。自己的住處謙稱“舍間”或“舍下”;自己的親人謙稱“舍親”。 6、鄙人。常人自稱“鄙人”,是謙稱自己的識見、修養均不如人。 7、補壁。書畫家將自己的作品贈送給他人時,常會謙虛地說一句“聊供補壁”。“補壁”的字面意義就是修補墻壁,就是自己的作品價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補墻壁的材料。然“補壁”只能用于贈送方,不能用于受贈方。 8、忝。在表示謙虛的時候,做學生的,常會說“忝列門墻”,做朋友的常會說“忝在相知之列”,作者常會說“忝為著者之一”。“忝”,義為羞辱。 9、芹獻。作為菲薄的禮品的代稱。 10竊。在謙辭中,“竊”也常用于自稱。如:“竊聞”“竊思”“竊以為”。“竊”在這里為引申義私下和私自。 11、續貂。用于謙稱續寫別人的著作,后比喻用差的續在好的東西后面。 12、璧還。歸還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禮貌地稱作“璧還”。這一謙稱的出處想必大家都知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面所列僅為尊稱和謙稱之一部分。即使這一部分,今人大多也都不用了。“謙謙君子”、“文質彬彬”,也隨著這些詞語的被淹沒而成為九霄云外客。 大抵對別人都該尊該敬,對自己就該謙。但也有例外,比如別人問“貴姓?”大可不必說“免貴姓X”,因為人有貴賤,姓氏沒有貴賤。說自己姓氏免貴就是過謙了,反而是自己侮辱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