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顧文薦《負睻雜錄》記載:“宋宣政間(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南宋葉寘在其《垣齋筆衡》中對北京官窯亦有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由于之后的“靖康之難”,宋室南遷,存世極端的北宋官窯就此失傳。 北宋官窯創建于我國北宋宣和年間,乃宋徽宗因不滿于當時現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華,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制和創制的巔峰之瓷,其不僅是我國陶瓷史上唯一一個將窯址建在宮廷燒制的瓷器,也是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官窯一直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北宋官窯的一直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對于是否存在,一直未有定論 北宋官窯所用瓷土粉碎、淘澄嚴謹,顆粒比汝窯和鈞窯要細膩,燒成的素胎很薄, 北宋官窯釉面是五大名窯中最薄的,不僅不如日后的南宋官窯,也比不上汝窯,因此呈現“紫口鐵足”的特征。 北宋官窯器物內外包括足部全部掛釉,在底部用支釘支燒,與汝窯相類,惟獨支釘痕跡不是芝麻形狀,而是接近橢圓形。 北宋官窯釉色可以分為月白、粉青、大綠三類,常有大開片和金絲鐵線的效果。 北宋官瓷當時作為國家禮器的創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銅器為主,是當年宋徽宗“新成禮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詔敕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為造型藍本,也即依“名古器”為造型依據,作品件件有典,稟賦深義,加上徽宗本人藝術王者的身份和愛好 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禮器,主要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爐、觚、盤等器形 二是文房用具,此與徽宗個人的喜愛密切相關,也主要供徽宗個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為“文房四寶” 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筆洗的造型千變萬化,計有直口、荷口、葵口、壽桃、弦紋、獸頭、獸耳等多種樣式,器形可謂琳瑯滿目,無有窮盡,充分體現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創造。 所有圖片來自于網絡 |
|
來自: paddyzhao2016 > 《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