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碑學興起,魏碑書法“橫空出世”,為書法史平添了一股雄強之氣。與石窟碑刻的精到,摩崖石刻的雄渾相比,北朝小墓志以其自由散漫之態,讓魏碑書法在大刀闊斧、雄強有力之外,多了幾分天真爛漫的滋味。 學習小墓志,一般都是從拓片開始的—— 自清至今,不斷有小墓志出土,因為此物刻好即埋于地下,所以大多至今保存完好,字口十分清晰,做成拓片,非常方便臨習。而那些被我們奉為經典的拓片,就來自這樣的石頭—— 拓片所還原的,就是上面這些石頭上的筆劃。但這些筆劃,并非來自于筆,而是來自于刀。通過史料我們知道,有些碑刻需要書家提前在石頭上書丹(寫紅字),書墨(寫黑字),再由工匠刻出來;而有的碑刻,則由工匠以刀為筆,直接在石頭上雕刻。由于墓志要埋于地下,因此固然有達官貴人請名家良匠將墓志做得很完美,但更多墓志則草草了事,最常見的處理是,將筆畫邊緣的弧度粗暴地變直,因此墓志里的字棱角極多。 但實際上,在雕刻之前,書丹與書墨的效果,與雕刻后是截然不同的。 這是墨痕—— 這是書丹—— 如果說拓片是小墓志的今生,書丹則是小墓志的前世。很多寫碑的書家,由于沒有親眼見過書丹,便認為魏碑就該見棱見角,用筆寫出刀刻的效果。啟功先生大概也沒見過書丹,不過他認為魏碑要用筆寫出來,不必苛求那些棱角,要“透過刀鋒看筆鋒”。 啟功不愧為大師,他的判斷是對的。書丹碑板的出土,已經給出了證明。 從拓片到原石,再到書丹碑板,我們看到了越來越接近真相的,一條龍的小墓志。學習書法,寫拓片錯了嗎?沒錯,只是與那些立于地面,如實雕刻的碑相比,小墓志的拓片是經過刻工大膽再加工的作品,雖不真實,但金石味十足;寫書丹錯了嗎?沒錯,它更接近當時小墓志的書寫狀態,但如果照此臨習就會發現,真實的魏碑,其實和敦煌的寫經蠻像,書寫感沒問題,只是少了一些棱角。 所以學習小墓志,最好的辦法是拓片和書丹都寫,同時加以審視和融合,相信這樣寫出來的魏碑,又別是一番滋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