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 主動對內疚 成功的歡樂,主動性,方向性,目的性 對深思的目標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內疚 5~12歲 勤奮對自卑 能夠被生產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 不適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務 正如其他兒童發展階段論者(如皮亞杰)一樣,埃里克森沒有把各階段看成完全相互獨立的。他認為個體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因此每一階段都要受前一階段所發生情況的影響,并對下一階段的發展也產生影響。例如,個體能夠發展起穩定的同一性,這可能得益于其早期在成就和方向性中獲得的快樂(主動性),而非得益于對目標和成就感到的罪疚(內疚感),并且建立了這種穩定的同一性的個體更能繼續形成穩定而親密的人際關系。 再如,在第一階段尤其是生命的頭幾個月,嬰兒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是否可靠。 由于這個階段的危機是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所以,如果嬰兒得到較好的撫養并與母親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兒童就將會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這也將有利于下一個階段自主性的順利發展。 相反,如果兒童在第一階段對周圍世界產生懷疑和悲觀,則更可能導致下一階段產生消極的結果。事實上,在埃里克森看來,所謂健康人格就是以八個階段各種危機的積極解決所形成的相應品質為特征。 但是,任一危機解決的結果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后面的發展階段有其自身的相關問題,可以為新的發展和可能結果提供改變的機會,所以,在某一階段未獲得積極結果的人,還可以通過以后的發展階段逐漸得到補償;同樣,曾經獲得積極結果的人,也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 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
來自: 昵稱35264001 > 《文件夾1》